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不剌、普剌、博乐塔拉、博乐等地名的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乐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6854
颗粒名称:
(一)不剌、普剌、博乐塔拉、博乐等地名的沿革
分类号:
I267;G634;C55
页数:
2
页码:
63-64
摘要:
“不剌”一名,最早出现于1227~1229年成书的耶律楚材《西游录》:“既过瀚海军千余里,有不剌城,附庸之邑三五。不剌之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之顶有园池,周围七八十里许。”蒙元时期所称阴山,即今天山,山顶圆池,即今赛里木湖,不剌城在今博尔塔拉河流域。
关键词:
博尔塔拉河
银灰色
博尔塔拉
赛里木湖
新疆塔城地区
内容
“不剌”一名,最早出现于1227~1229年成书的耶律楚材《西游录》:“既过瀚海军千余里,有不剌城,附庸之邑三五。不剌之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之顶有园池,周围七八十里许。”蒙元时期所称阴山,即今天山,山顶圆池,即今赛里木湖,不剌城在今博尔塔拉河流域。
1254~1255年,亚美尼亚乞剌可思•刚扎克赛著《海屯行纪》,把“不剌”拼作“普剌(p’ulad)”。其方位在今精河与赛里木湖之间,又不在今交通要道上,应在博尔塔拉河一带。同时期的法国鲁卜鲁克《东行纪事》记载:“普剌特城有台吞人(指德国人--引者注),为熔金制器之工匠,蒙格西征旋师,挈以至此”。
1263年刘郁《西使记》载录常德于蒙古宪宗九年(1259),奉蒙古大汗蒙哥之命,由和林出发,西觐皇弟旭烈兀于西亚的沿途见闻。“行渐西,有城曰业瞒。又西南行,过孛罗城,所种皆麦稻。”所言“业瞒”即今新疆塔城地区额敏河流域的城名。“孛罗”在其西南,应与“不剌、普剌”的位置相当。
1307年拉施特《史集•序言》提到“普剌(拼为bulad或pul)”,未记述其具体方位。有的学者把它当作博尔塔拉。
《元史•耶律希亮传》记述中统三年(1262)六月,希亮从大名王及阿鲁忽二王至“不剌城”,与哈剌不花战,尽歼其众。此处的“不剌城”即《西游录》中的“不剌城”。
《元史•沏里传》记述“成宗时,盗据博落脱儿之地,命(沏里)将兵讨之,诛其酋长还”。有的学者认为“博落脱儿”即博尔塔拉。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理附录》有“普剌”一名。
“不剌”、“普剌”、“普剌特”、“孛罗”、“博落脱儿”是成吉思汗西征后出现的同一地名的不同译法。“普剌”、“孛罗”是“博落脱儿”的快读,并非是波斯语“钢”的意思。
明代汉文史料对“不剌”这一地名缺载,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皇舆西域图志》记作“博罗塔拉”。其后徐松《西域水道记》、王树枬等《新疆图志》均记作“博乐塔拉”。民国6年谢彬《新疆游记》沿用“博罗塔拉”。民国8年,新疆省主席杨增新呈请设立博乐塔拉县治,称“拟于大营盘设为治所,名曰博乐县”。博乐之名从此始。显而易见,它是“博乐塔拉”这一名称的缩写。“博乐”是蒙古语,苍白色(银灰色)的意思,“塔拉”是草原。“博乐塔拉”即是银灰色草原。
知识出处
《博乐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上限追溯至1764年,下限断于1985年,介绍了博乐市的建置、沿革;地方组织、群众团体;城乡建设、农林牧业、工业、经济;文教、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