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宁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322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D625;C55;D92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两汉迄晋伊宁县境属乌孙国。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全县境归属西汉版图。南北朝时期为悦般国地。隋、唐为西突厥。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平定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叛变,唐朝在斯地设嗢鹿州都督府,初隶昆陵都护府,后归辖安西大都护府。宋、辽时期属喀喇汗国。南宋、金时地属西辽。元朝属察合台汗国及后王封地。明属东察合台汗国。明末清初,卫拉特准噶尔部崛起,建庭伊犁,并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其地成为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宗教、政治活动中心。
关键词: 哈萨克 伊犁地区 自治州 伊宁县 宁远县

内容

两汉迄晋伊宁县境属乌孙国。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全县境归属西汉版图。南北朝时期为悦般国地。隋、唐为西突厥。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平定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叛变,唐朝在斯地设嗢鹿州都督府,初隶昆陵都护府,后归辖安西大都护府。宋、辽时期属喀喇汗国。南宋、金时地属西辽。元朝属察合台汗国及后王封地。明属东察合台汗国。明末清初,卫拉特准噶尔部崛起,建庭伊犁,并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纲,其地成为准噶尔部蒙古贵族宗教、政治活动中心。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伊犁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治理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同年筑宁远城于固勒扎,陆续从南疆各地征调大批维吾尔人来伊犁垦殖。清政府在宁远城设粮员、阿奇木伯克、伊斯罕伯克及各级伯克81员经理屯务,业称宁远为回屯。
  同治三年(1864年)秋,伊犁回、维军民爆发反清起义,占领宁远城。
  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二日攻陷惠宁(巴彦岱)城,伊犁将军明绪自戕,义军俘获卸任将军常清。但起义成果却被混入义军中的封建首领和宗教上层人物攫取,在宁远城建立“伊犁塔兰奇苏丹国”地方割据政权。
  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十四日,沙皇俄国乘我国内乱无暇西顾之机,由沙俄伊犁远征军长官科尔帕柯夫斯基率俄军侵入伊犁,宣布“永远占领伊犁九城”,将伊犁划归俄国驻阿拉术图的谢米列契斯克行政长官管理。
  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四日,清政府从沙俄手中收回残破的伊犁,在宁远城设同知衙门,号称东厅。
  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宁远县,隶伊塔道之伊犁府,伊塔道驻宁远城。1912年1月7日,伊犁爆发由杨赞绪、冯特民等革命党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处决了清王朝派驻伊犁的最后一任将军志锐,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宁远县归属新伊大都督府管辖。7月,新、伊统一,宁远县归辖于新疆省伊塔道。
  1914年1月,宁远县改称伊宁县。1916年,伊、塔道分设,县隶属伊犁道。1928年,伊犁道改为第二行政区,1943年又改称新疆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伊宁县隶属之。
  1944年,伊犁、塔城、阿山爆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11月12日,“伊宁解放组织”在伊宁县城维哈柯俱乐部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决定组建伊宁县政权,成立“总管府”,任命伊宁县总管。
  1945年7月,改总管府为县政府,总管亦改称为县长。翌年6月,三区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签订“和平条款”。三区政府废弃“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称号,仍称伊犁专区,伊宁县归属之。
  1949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军政首脑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1950年6月20日,伊宁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归属伊犁专员公署领导。
  1954年11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1955年2月撤销伊犁专区建制,伊宁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1975年9月,恢复伊犁地区建制,伊宁县归隶之。1979年,地区建制又被裁撤,伊宁县复归州直属。1985年1月再度恢复伊犁地区建置,伊宁县改归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99年12月地州合并,撤销伊犁地区行政公署,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知识出处

伊宁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伊宁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伊宁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全书全面记述了伊宁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