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901
颗粒名称: 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分类号: D624;F426;F127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县境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旧时信仰佛教的民族有蒙古、汉、满、锡伯、达斡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哈萨克、维吾尔、回、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统称穆斯林。
关键词: 伊犁州 人民代表大会 宗教人士 新中国成立前 喇嘛庙

内容

县境内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旧时信仰佛教的民族有蒙古、汉、满、锡伯、达斡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哈萨克、维吾尔、回、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统称穆斯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宗教意识逐渐淡化,宗教对人们的精神控制越来越小。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和布克赛尔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各级党组织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废除封建特权,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对各族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召开全县农牧民和宗教人士代表大会,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及宗教政策。
  县委、县政府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十分重视吸收宗教人士参政议政,共议全县大事。1950年至1952年先后召开了六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传达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及宗教政策,部署检查农牧业生产及各项工作,选举产生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主席、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前,各苏木(新中国成立前对乡村的叫法)每年都要向喇嘛庙交一定数量的牲畜和祭祀食品,多子家庭抽1名儿童为满吉,在喇嘛庙内学经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5个喇嘛庙、1个清真寺就有大小牲畜19.92万头(只),有13个冬窝子,有可收割5500捆草的草场,450亩可耕种的土地,60亩树林,从事宗教职业者达720人。
  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宗教人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1958年,组织宗教职业者加入生产互助组、入社、入场,参加入社、入场的有242人,其中监督劳动的有20人,群众监督管制的有12人。50年代末,对全县喇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经文学校,废除了三子送二,二子送一当喇嘛的宗教制度,并宣布了小满吉上学自由、回家自由、不念经自由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组织喇嘛参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有90%的喇嘛加入人民公社。将全县宗教所占有的全部牲畜集中起来,成立了和丰县第四牧场。取消封斋,取消宗教利用割礼念经剥削群众的制度,取消各种摊派和索要的苛税、人头税。
  1953年,中共和丰县委设立统战部。积极开展对民族、宗教、民主爱国人士及私营工商界上层人士的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加强民主人士的政治学习,组织民主人士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教育引导他们协助统战部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努力推动三大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统战人士的培养和使用,注意吸收宗教人士和统战人士参加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有些宗教人士还被选为县、伊犁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的当选为县、自治州、自治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1955年宗古鲁担任伊犁州人大代表及伊犁州政协副主席,参与商讨国家大事。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史

《中国共产党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为新疆地方史丛书之一,全面翔实地记载了和布克赛尔县委在历届县委的带领下,全县各族干部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和布克赛尔县建设成为一个工交建商全面发展,文教、卫生事业齐全的综合性县城的全过程,史料性较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