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对外开放,发展商贸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247
颗粒名称: 四、推进对外开放,发展商贸服务业
分类号: F426;F127;F752
页数: 6
页码: 78-83
摘要: 作为新疆西部的一个内陆城市,奎屯对外开放的进程始于1985年。1985年2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奎屯市委做出《关于对外开放,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优惠条件的决定》,在协作项目用地、协作方式、招工、管理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4月15日至5月29日,市委副书记魏志德、副市长王永强率奎屯市经济技术学习考察团赴内地考察和学习,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
关键词: 伊犁州 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 奎屯市 自治区

内容

作为新疆西部的一个内陆城市,奎屯对外开放的进程始于1985年。1985年2月,根据中央“关于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奎屯市委做出《关于对外开放,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优惠条件的决定》,在协作项目用地、协作方式、招工、管理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4月15日至5月29日,市委副书记魏志德、副市长王永强率奎屯市经济技术学习考察团赴内地考察和学习,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交流。同年8月,奎屯市成立经济技术协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并明确规定经协办的工作任务和业务范围,加强对经济技术协作的协调服务。1986年,共签订协议17项,使企业新增产值177.75万元,新增利税17.8万元。1987年3月,市政府制定《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的试行办法》。《办法》规定,经济联合坚持“扬长避短、形式多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要加强联合的宏观管理与指导,加强资金的横向融通,联合企业的利润分配可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即客方先分配利润,后回原籍交纳所得税,收益分配在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的原则下,联合双方按投资比例分成。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横向联合的同时,奎屯市从实际出发,内引外联同时并举,与区内外百余家企业进行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接触洽谈,积极引进资金,重点发展优势产业。1988年,奎屯市先后与17个县市建立协作关系,签订协议25项,协议引进资金378万元,外地企业在奎屯投资规模5026万元,新增社会产值1029万元。对外协作增添了奎屯市的经济实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新技术和新产业遍及经济、社会各个部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突飞猛进,对新疆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塔里木等石油的大规模开发、第二亚欧大陆桥的架通、国家产业政策向西倾斜,为新疆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加快新疆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党委在1989年1月召开的三届十二次会议上,提出开发建设新疆要坚持“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对外开放总方针,加快新疆对外开放步伐。
  1989年1月,奎屯市作为新疆铁路沿线的重要城市被国务院列为自治区对外开放地区。1990年9月,随着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新疆的对外开放战略由原来沿海单向开放转变为东西双向开放。奎屯,因其处于第二座亚欧大陆桥西入国境的最大编组站位置,由一个内陆城市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以及新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自治区以“边境沿线开放为前沿,以铁路沿线开放为后盾,以西线城市开放为重点”的开放格局把奎屯市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奎屯市迎来对外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奎屯市适时发展对外贸易和地边贸易。20世纪80年代,奎屯市外贸经营以大贸组货为主,主要经营地产棉花、啤酒花、畜产品、轻纺织品等,其中组货出口棉花在自治区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出口商品基地2个。1990年,奎屯市出口调拨总额由1980年的55万元增至5900万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以及中央对新疆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又因地缘优势,奎屯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成为新疆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亚五国是独联体的重工业和化工基地,日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较薄弱,市场商品供应较紧张,而奎屯的农牧业、轻纺、食品工业具有相对优势,社会商品比较丰富。因此双方具有经济上互补、商品上互需、贸易上互惠的有利条件,这为奎屯产品进入中亚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92年,自治区赋予奎屯市边境贸易权,奎屯市对外贸易事业由出口组货到开始全面自营,由此,奎屯市对外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出口创汇总额不断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1992年,对外贸易收购总额13125万元,比1989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30%以上。
  奎屯市委、市政府抓住对外贸易的有利时机,把发展对外贸易作为振兴奎屯经济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组团出国考察,洽谈业务。与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等国家建立良好的贸易关系,在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及国内的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地设立办事处。同时,从1992年开始通过参加自治区每年举办的乌洽会,与国内外客户加强联系,扩大经贸合作,大经贸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在“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方针指引下,1992年,奎屯有现汇贸易经营权企业2家、边贸经营权的企业4家、自营出口企业2家,形成外贸企业与大、中型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兵团外经贸企业组成的多路经贸大军的整体优势。出口的商品结构随着国外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变,由初级产品出口逐步发展到加工制成品出口。出口的深加工品种比重有所增加。出口主要有番茄酱、啤酒、糖类、针纺织品、薄膜塑料、纺织带等10个拳头商品,出口商品基地已具相当规模。
  地边贸易从无到有发展起来。1992年12月,经自治区外经委批准,奎屯市有4家企业获取地方边境贸易经营权,自治区实施“两线”(沿铁路线、沿边境线)开放,建立西北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战略,为奎屯发展地边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带来机遇。
  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奎屯市商贸业迎来发展的机遇。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奎屯市就在纺织、五金交化、棉花、百货等物资流通领域发挥着北疆商品中转中心的作用。1987年1月,伊犁州在奎屯市召开全州首次商品流通会议,伊犁州州长迪牙尔·库玛什在会上提出“充分利用奎屯商品物资集散中心的地缘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依托和辐射作用,建设伊犁州奎屯商业、供销、物资流通中心”的战略方针。
  1988年,根据伊犁州党委要把奎屯市建成伊犁州商品流通中心的意见和要求,奎屯市委、市政府积极配合,全力支持,并同意把奎屯市属的百货、五金、针纺3个公司划归州商业局和对口公司领导。对外挂州公司和二级站的牌子,便于和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及全州各地商贸机构单位联系和发展联合经营。20世纪90年代初,奎屯市凭借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商业流通形成网络,初步形成包括商业、物资、供销、粮食、外贸在内的门类齐全、批发零售并举的商贸体系。至199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商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辐射力不断增强。
  作为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中心城市,如何更好地发挥奎屯的经济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快奎屯经济的发展,扩大开放,加强对新疆西北部的伊犁、博尔塔拉、塔城、阿勒泰四地州及新疆北部所有边境口岸的辐射作用,成为奎屯市委思考的首要问题。1991年4月,市委在制定“八五”计划时,提出利用奎屯市的经济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优势发展物资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992年3月,市委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狠抓一个中心,形成商流和客(货)流中心”,即要紧紧抓住自治区东联西出、向西倾斜、亚欧第二条大陆桥贯通、独山子乙烯工程上马的良好机遇,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形成商流购物中心和客(货)流中心,并在同年6月召开的中共奎屯市第二次党代会上对以商贸启动经济发展做了初步安排部署。
  为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奎屯市从实际出发,大力推动和引导各类市场的建设和发展。1992年7月,奎屯建立了金融市场,经办短期资金拆借、国债买卖等业务。会员扩展到伊犁、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等地,融资总量达13.3亿元,成为北疆地区资金吞吐量最大的资金市场。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为新疆地方史丛书之一,全面翔实地记载了1975年到2012年奎屯市在历届市委的带领下,全市各族干部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奎屯市建设成为一个工交建商全面发展,文教、卫生事业齐全的综合性城市的全过程,史料性较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