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构建工业经济体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245
颗粒名称: 二、构建工业经济体系
分类号: F426;F127;F326
页数: 9
页码: 68-76
摘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奎屯市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给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城市经济体制冲破长期封闭的经济模式,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得人们打破了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和僵化思想的禁锢。奎屯市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解放,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效率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商品经济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发展生产力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 技术改造 伊犁州 市政府 奎屯市 自治区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奎屯市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给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城市经济体制冲破长期封闭的经济模式,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得人们打破了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和僵化思想的禁锢。奎屯市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得到解放,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效率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商品经济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发展生产力和促进各项工作的内在动力。
  奎屯建市以后,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政治上和思想上由于受“左”的路线影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待调整,加之行政体制不稳定,直到1983年才补定了“六五”(1981~1985年)计划,同时提出“七五”计划(1986~1990年)和后十年设想。当时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编制规划,力争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1年翻两番。
  1983年春,奎屯市和奎屯农垦局机构分设。1985年,奎屯市把一些工业企业移交农七师,奎屯市工业企业所剩无几,产值只有1586万元。面临这种情况,奎屯市委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提出首先搞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其次是填平补齐,配套、扩建;再次是新建一些企业。
  伊犁州党委于1985年6月召开常委会议,对奎屯市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指示,要积极发展奎屯市经济建设事业,逐步把奎屯市建设成为伊犁州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决定把设在伊宁市的商业和供销批发机构尽快搬迁奎屯;以奎屯医院为基础,尽快筹建奎屯中心医院;发展伊犁州在奎屯的文化、教育事业,一定要把奎屯市建设成为伊犁州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市。
  1986年1月,奎屯市委做出《奎屯市“七五”计划工业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奎屯市的兴旺发达应当以工业高度发展为标志;奎屯市农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要依赖工业积累,劳动就业也要依赖工业开辟道路,工业发展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没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就没有能力同区内外进行交流和竞争。《规划》提出的目标:到1990年,市属工业产值要达到4079万元。发展方向:一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如棉纺、制糖、番茄酱、瓜果加工、酒类等;二是兴办为石油工业服务的加工工业;三是兴办为牧区服务的加工工业,为牧区太阳能、风能利用的机械和饲料、饲草、奶制品加工机械等。为使全市工业较快发展,《规划》还提出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彻底的技术改造,使全市各工厂在生产厂房、设备选型、工艺水平、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厂容厂貌等方面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为实现“七五”计划目标,奎屯市委、市政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市委、市政府采取三项措施发展市属工业经济,构建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一是落实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班子建设、承包经营、扭亏增盈、提高效率的工作。二是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市委、市政府多次请示自治区和伊犁州批准新疆卷烟厂用税前还贷的办法,完成两期较大的技术改造任务,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产品品种成倍增长。三是扩建、新建一批企业。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经委集中力量对全市技改项目详细论证,分头与各工厂一道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制订实施办法,随时深入现场,及时解决操作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在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全市通过3年多的共同努力,使《奎屯市“七五”计划工业企业发展规划》中的技改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全部技改项目如期圆满竣工。
  通过技术改造,奎屯市工业产品发展到40多个品种,其中奎屯食品厂生产的大虾酥果糖、新疆卷烟厂生产的红雪莲烟、奎屯机械厂生产的农用挂车3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针织产品远销东欧各国及东南亚各地,腈纶纱是新疆独家产品,产品销售供不应求,华达呢棉布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凹印糖果包装纸占领新疆南北疆市场。“奎屯特曲”在全疆声誉极高,分别获得“布鲁塞尔优质产品”金奖和东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自治区连获3项国际金奖的唯一产品。1992年2月,为表彰和鼓励奎屯酒厂取得的显著成绩,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奖励奎屯酒厂的决定》,奖励奎屯酒厂5万元,号召全市各企业和各族职工向奎屯酒厂学习。
  此次大规模的整体技术改造使奎屯市行政区内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设备状态、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管理、生产环境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进步。
  1991年,奎屯机械厂获自治区“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称号,其在新产品开发、结构调整上取得显著成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一些产品填补了自治区空白,获自治区“优秀新产品”称号。同年,两期技改后的新疆卷烟厂生产规模由8万~10万箱升到15万箱,晋升为自治区二级企业。这次技术改造使奎屯市工业企业由整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起点,从而紧跟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技改期间,虽然当时奎屯市行政区内正处于兵团农七师恢复建制,各工业企业的归属问题尚待重新确定,但为了整体工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仍按原计划正常进行。这都为奎屯市行政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五”计划期间,市财政累计投入1.5亿元办起市造纸厂、油墨厂、油脂化工厂、塑料厂、益民食品厂等;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办起奎屯市第一棉纺织厂、华新番茄制品厂;通过合资、合作办法改造和扩建了市针纺服装厂、新阜服装厂。在有限的财力下,市委毅然决定拿出几百万元大力支持电力事业发展,架设11.5万伏玛奎线工程,为奎屯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到1990年,市属工业产值达到5480万元。“七五”计划期间是市属经济的大发展时期,也是全市工业整体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阶段。奎屯市逐步形成以电力纺织、卷烟、食品、酿酒为主体的轻工业体系。“七五”计划期末,全市(行政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37亿元。奎屯市财政收入由1980年的5000万元增长到1991年的1.26亿元,排在自治区地、县、市财政收入的第三位,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1991年4月,伊犁州党委、政府通报了对奎屯市的表彰奖励。
  “七五”计划时期奎屯经济的飞速提升凝结着奎屯市全市各族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七五”计划时期上马的重点工程——华新番茄制品项目、玛奎输变电项目集中体现了奎屯人民奋发拼搏的精神。
  1989年初,奎屯市委、市政府获悉中国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新疆公司准备利用日本政府黑字环流贷款(把日本政府同中国政府的往来盈余再借回给中国)进口意大利年产8000吨的番茄加工生产线,相当于当时库尔勒、玛纳斯、石河子三地生产线之和,投产后总产值可达4000万元,年税利为800万元,农民增收900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时任市委书记王敬乾和市长洛合达尔汗·阿德勒汗立即赴乌鲁木齐与基地公司协商,并积极争取自治区领导的支持,历数奎屯办番茄酱厂所具备的有利因素。经过努力,这个项目终于定在了奎屯。华新番茄制品项目是奎屯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项目由中国出口商品基地总公司新疆公司、中国新疆奎屯市经济开发公司、香港新疆开发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新联投资有限公司4家合资兴建,投资总额2741万元,引进当时亚洲第一大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000吨,产品80%出口外销。
  项目确定后,奎屯市立即着手订购相关设备,并与周边农民订购了1000亩的西红柿种植合同。1989年4月13日,市委召集有关部门领导确定番茄酱厂生产任务,由于这是奎屯第一个中外合资的项目,对于一些人的担心,市委书记王敬乾表示,如果造成损失,追究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至此,奎屯市领导者和建设者把自己置于“背水一战”的境地,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确保项目当年顺利投产,奎屯人发扬了拼搏精神,工程指挥人员和建设者吃住在工地,昼夜拼搏,克服了建设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中外建设者的忘我努力,原计划两年建设的工程,实际只用了113天,创下奎屯建设史上的奇迹。项目实现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1989年8月31日,新疆华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顺利建成投产。自治区副主席何德尔拜、黄宝璋,伊犁州党委书记吕乾训赴奎屯市出席竣工仪式。
  “七五”计划期间,奎屯市发展工业受到电力的制约,农业用电高峰期时,奎屯市常常面临限电拉闸,工商业用电、市民用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988年11月,玛纳斯发电厂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并与乌鲁木齐电网并网。奎屯市从自治区电力局获悉玛纳斯电厂还将与吐鲁番并网,并在规划上有与奎屯并网的项目。这个项目设计投资2500万元,如果采用简易送电方案施工,只需1500万元。争取玛纳斯电厂和奎屯电力网并网项目成为奎屯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的目标。
  当时,全国基本建设投入增长过快,国家三令五申控制大项目,上项目需要国家能源局审批,加之自治区财力紧张,自治区对此项目持保留态度。根据奎屯市实际,市委、市政府通过研究认为,新疆电力网已经有联网计划,与奎屯并网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奎屯市能够筹措到资金,国家能源部能够批准,自治区领导一定会支持。为争取项目早日投产,奎屯市委决定先期投资800万元,一边征地购材料,一边向上级争取这个项目,自治区计委和电力局支持此项目,分别给予400万元和300万元的投资,并向国家计委和能源部打报告。能否拿到批复,对市委、市政府来说还是未知数,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这是造福奎屯市民和子孙的大事,有1%的希望就要用100%的信心去争取。奎屯市委、市政府派出市长洛合达尔汗·阿德勒汗带人赴国家能源部争取批复。在他们的努力下,得到了新成立的国家能源投资总公司可以批项目的信息,能源投资总公司负责人认为地方投资办能源是好事,当即批复了报告。
  争取玛奎输变电项目得到伊犁州领导的大力支持。时任伊犁州副州长阿不力孜·卡德尔为此项目两次赴北京,为玛奎项目的争取奠定了基础。玛奎输变电项目1988年由国家能源部立项,1989年列入国家计划,1990年4月破土动工。1991年1月27日,玛纳斯—奎屯220千伏输变电工程送电到奎屯。该工程的建成不仅满足了奎屯市的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而且为东连乌鲁木齐市、北接克拉玛依、西至伊犁的北疆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玛奎输变电工程投产后,自治区电业局将奎屯先期投资的800万元连本带息还给了奎屯。这个项目成为当时奎屯投资最少、效益最好的一个项目。
  1991年1月,奎屯市委做出《关于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定》,对“八五”计划(1991~1995年)的制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北疆铁路与苏联接轨后,奎屯经济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要用科学研究手段尽快研究决定奎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筹建工作;对现有工业企业要加强管理,推进技改,调整产品结构以促进发展;以后10年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轻纺工业、石油工业和盐化工业,每年至少建成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新项目,同时积极支持市属企业的发展,争取在“八五”期末市属工业产值比1990年翻一番半。
  “八五”计划期间,奎屯市工业经济以16%的增幅继续发展,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个体和私营经济。同时,中外合资、联营、股份制企业出现,奎屯市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中国共产党奎屯市简史(1975.9~2012.12)》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为新疆地方史丛书之一,全面翔实地记载了1975年到2012年奎屯市在历届市委的带领下,全市各族干部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将奎屯市建设成为一个工交建商全面发展,文教、卫生事业齐全的综合性城市的全过程,史料性较强。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