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完整的产业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089
颗粒名称: 组成完整的产业链
分类号: F426;F416;T
页数: 6
页码: 188-193
摘要: 在五十年代,塔里木盆地的农牧业经济急需石油工业的支持,塔里木矿务局从成立之日起,从勘探着手,一旦发现油田就立即着手把上下游的产业建造起来,一号井喷油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关键词: 炼油厂 独山子 矿务局 克里克 工程师

内容

在五十年代,塔里木盆地的农牧业经济急需石油工业的支持,塔里木矿务局从成立之日起,从勘探着手,一旦发现油田就立即着手把上下游的产业建造起来,一号井喷油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依奇克里克一号井喷油后,由于该井地层稳定性好,井口没有控制设备,井喷持续了两个多月,才在井口堆积物的阻滞下停喷。矿务局土法上马,利用200公升的汽油桶,将油桶卧倒,焊接一个直径约20公分高半米的“分馏塔”。试行蒸馏炼油。土法炼油所出成品质量相距标准规定甚远,而且经常发生爆炸。之后勘探处决定由肖润年、薛应选成立专业队伍的炼油厂。肖润年是在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忠诚踏实、认真肯干。是基层工作的好领头人。薛应选是1958年率领505重磁力队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指导员。在塔里木的石油勘探中吃大苦耐大劳,有着丰富的经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善于发挥大家的力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和群众一起奋战。由独山子调来的工程师吴逊球、袁保同没有知识分子架子,画图纸找材料,跑工地,整天和工人一起干。正式用钢板焊制4立方米炼油釜,间断式蒸馏。厂址选在山脚的坡地上,利用自然高差的条件建起了分馏塔、储油池、储水池、成品罐区,虽说仍属土法的釜式炼油,但达到了安全生产,成品油品质稳定。首先把一号井喷出的落地油消化掉。这个土法的炼油厂,就是后来现代炼油厂的开端,培养了队伍,为形成油田完整产业链作出了准备。油田开发生产井增多,产量上升,炼油厂在那个困难重重的年代,提高处理量也是件困难的事,1960年把原有炼釜尺寸增加了一倍。厂里的各工序主要靠人力完成。再隔一年为了适应油田需要,在独山子炼油厂帮助下,把间断生产流程改为连续性生产,加大炼釜尺寸和数量,年处理2万吨。与此同时生产4852号石蜡。
  三年暂时困难时期度过后,1963年经石油部批准正式筹建现代炼油工业装置。
  1964年,由管理局主持,独山子炼油厂作设计和设备的检修准备,自治区安排生产建设兵团工二师二工区和西北八公司负责土建和安装施工。在矿区选址正式开工,第一期工程建设管式常压装置,年加工能力6万吨。设计考虑了今后进一步扩建的可能,厂区系统配置和辅助设施均留有余地。这套装置年底竣工正式投入生产,自此,依奇克里克油田现代工业的产业链形成。
  1965年,在独山子炼油厂的帮助下,当年设计、筹备,当年开工建成处理3万吨的热裂化装置,一次试车投产成功。1966年常压装置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建,改为常压二级蒸馏,年处理能力由6万吨增大至15万吨。
  1967年,本厂自行设计,自行采办扩建了热裂化装置,由年加工能力3万吨扩至5万吨。1967~1969年试制普通沥青、建筑沥青,并在轮台县进行了试用试验。依奇克里克炼油厂从土法上马到建成生产汽、煤、柴油,石蜡、沥青多种产品的现代工业,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条件下、最困难的地方,年年苦战、奋发图强建设起来的。他们的经历可歌可颂。炼油厂职工家属最多300人,每年加上施工单位人员近500~600人,其中独山子调来的骨干不过十分之一,内部职工都是在矿区内各单位抽调组合进来的,他们学大庆,苦干加巧干,充分发扬了石油工人冲天干劲,每年边生产、边扩建、边改造,不停歇地把一个从原始生产方式的土炼厂变成一个现代生产方式的企业。每次提到依奇克里克炼油厂,我就总忘不了厂里的那几个技术人员。吴逊球工程师是最早参与建厂的功臣,他当时是厂里的老者,身体也比较单薄,但是面对几乎全是新手的操作工人,他终日在工地巡察,手把着手耐心、细致地教导工人们操作,赢得了工人们无比的尊重。我有一次在北疆路过独山子,在街上远远看到一个人穿着开衫夹克。肩上扛着一个大阀门,气喘嘘嘘地急促走来。我猛然认出是袁保同工程师。他看到我停下脚步,擦擦头上的汗。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为厂里准备器材,把独山子炼油厂修好的阀门拿到仓库,准备有车运回去。我说:你为什么不找个车拉?他说:东西不多,不麻烦别人了。说完他匆匆离去。我站在那里长久沉思,这是我们的工程师,他付出的辛劳厂里没人知道,他默默地干着的,正是厂里仰望着的工程。他的心和厂里职工凝聚在一起,这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老工程师不同的新一代工程师们,曲宪章、金寿岳、夏书堃不仅扎实肯干,他们还肯动脑筋,不甘守旧,总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作出新的贡献。这正是炼油专业技术人员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炼油厂扩建改造的每项工作都是饱含着他们的辛勤劳作。炼油厂职工和家属最关注杨诗群老工程师,他知识渊博,阅历深厚,1948年他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在炼油行业多个炼油厂工作过。现在无论技术上有什么问题,只要有他的认可大家心里就踏实,少走弯路,减去了多少麻烦。在职工队伍中由福建前线转业的一批战士,成了厂里各种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如李宏图聪明好学,肯干巧干,很快当上了车间主任,他长期带领的车间成为先进单位。熊保华担任厂里的电焊工,长期苦战,冰天雪地一个人担负多项工作,在一次为保护设备抢险中光荣牺牲。炼油厂的家属们以厂为家,他们住在厂区附近的地窖草棚里,为厂里做辅助生产,经常和正式职工一样义务劳动。依奇克里克炼油厂的成就和她们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在那国家困难的年代,当我们在314国道与油田的岔路口看到穿梭般列队的运油车忙碌的样子,每个人都从胸膛里涌出一股热流,这就是我们给祖国的贡献。
  在依奇克里克炼油厂,经过多年的磨练形成了符汉章、薛应选组成的不是专家胜于专家的团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50年代早期参加工作,年龄不足20岁,迈进石油部门就参加野外地质勘探队的不同岗位,迈开两条腿,跨戈壁走沙漠,风餐露宿,年复一年。这种类似军旅式的生活,把他们的意志锻炼得很坚强,眼光看得开阔透彻,方向把握得愈加牢固。只是因为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发现,使他们改行走到了炼油厂的领导岗位,他们不懂炼油,到了这个岗位就下决心学习,从1964年初建规模开始,年年有新项目,年年要发展,边生产边建设,又逢“文革”风浪冲击。他们都如同驾驶着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冲向前方的巨人。他们的特点,首先突出的表现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炼厂职工由四面八方抽调而来,他们不管曾经做过什么,组成新集体就是一家人,共同为一个目标奋战。不分新老,谁有技术就向谁学习,开展传帮带互教互学。“文革”开始后,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个人是小事,不背包袱,团结一起。油田上有些单位停工,职工离岗,炼油厂职工却不闹事、不妨碍生产。其次他们善于调动积极因素,炼油厂规模不大,发展潜力却很多,技术员老中青各有特长,把他们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出来,都舒心地工作,不管“文革”风云如何变幻,技术人员个个都为发展尽力贡献。更为突出的是炼厂的家属,他们把厂和家联系得非常紧密,所有的家属都为厂里工作,义务劳动,保卫安全。几年过去炼油厂规模扩大,队伍增长,安全生产,领导班子稳定,队伍士气旺盛,为以后塔西南石化厂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依奇克里克油田建设中,机械厂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如果说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只讲炼油是不够的。塔里木矿务局的机运站是原管理局地质调查处遗留下的摊子,它的主要功能是保修运输车辆和为轻便钻机修理一些器具。到油田开发和炼油厂建设时,搬进矿区为钻、采、炼做到全面的机修保障,几年中在技术上完成了一个大跨越。炼油厂上述发展的全过程都包含了机修厂的贡献,他们在组成完整产业链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知识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塔里木石油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14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辑录了新疆石油工业有关的史料,内容包含石油会战一线的采访散记,油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记述了勘探、开发、炼油、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