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3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朝重新统一新疆
分类号: C55;I267;K249
页数: 2
页码: 32-33
摘要: 在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畏兀儿由于不断融合其他民族,逐步壮大起来,成为天山南部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也得到发展。
关键词: 准噶尔部 维吾尔族 准噶尔 噶尔丹 杜尔伯特

内容

在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时期,畏兀儿由于不断融合其他民族,逐步壮大起来,成为天山南部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也得到发展。
  当年跟着耶律大石西迁的契丹人和随同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西征而迁徙到新疆及中亚的蒙古人后裔,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渐渐地融入到上述各民族中去。15世纪上半叶,居于蒙古高原西部至新疆东北部的蒙古瓦刺部逐渐强大起来。瓦刺在元朝时称斡亦刺惕,明朝称瓦刺,清初称卫拉特(又称厄鲁特)。到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其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准噶尔部在伊犁河上游,和硕特部在乌鲁木齐地区,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河两岸,土尔扈特部在塔城地区。17世纪初,准噶尔部日趋强大,排挤其他三部。土尔扈特部被迫迁往伏尔加河下游,和硕特部迁往青海,杜尔伯特部则依附于准噶尔部。从此,天山以北尽为准噶尔部所占据。1680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派军攻灭了叶尔羌汗国,并将叶尔羌末代汗王伊司马义掳往伊犁软禁。准噶尔从天山南部迁徙了数千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河中游(今伊宁市、伊宁县一带)垦荒种地,称之为“塔兰其”(蒙语“种地人”之意)。这就是伊犁地区早期维吾尔族的由来。同时,准噶尔不断向居于伊犁河下游的哈萨克各部和居于天山西南部的柯尔克孜族发动攻击。
  清朝初年,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曾多次向清朝皇帝进贡,表示臣服。随着实力扩大,噶尔丹野心日增,并公然与清政府武装对抗。从1690年到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众叛亲离,内外交困,服毒而死。其后几任准噶尔部首领对清朝叛服不定。1755年至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两次派军平定准噶尔部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统一了天山北路。其后,清军又于1758年至1759年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波罗尼都和霍集占的叛乱,统一了天山以南地区。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的过程中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并利用了世俗封建主与宗教封建主的矛盾和伊斯兰教内部不同教派的矛盾。哈密维吾尔族首领额贝都拉和吐鲁番维吾尔族首领额敏和卓最早归服清朝,并派出军队协同清军作战。因此,乾隆皇帝封额贝都拉为札萨克一等达尔汗,封额敏和卓为郡王。其后,他们的后代子孙分别被清政府封以爵位,授以官职。这就是维吾尔族哈密王和吐鲁番王的由来。

知识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出版者:新疆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8

这本《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所叙述的是从远古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疆历史。由于时间跨度大,数千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胜枚举,政权更迭和民族兴衰波澜壮阔,社会经济变迁和思想文化演进翻天覆地。限于篇幅,本书只是勾画出新疆二、三千年历史的基本线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