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西域的经济文化和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35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西域的经济文化和宗教
分类号: TU;F426;F299
页数: 4
页码: 18-21
摘要: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普遍推广,已经种植水稻和棉花,于阗等地大兴植桑养蚕。水利建设更加受到重视,设置了专管水利的官员。棉、毛、丝、麻纺织业较前发达。金属开采、冶炼和铸造、加工得到进步。金银手饰、铜器、玉器雕琢、刀、鞍、靴、帽、毡、毯等工艺品制造达到相当水平。酒的酿造闻名各地,有传统的高昌“冻酒”等。商业兴隆,城市建设有所发展,丝绸之路繁荣,东西方商品交流扩大。
关键词: 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 塔里木盆地 魏晋南北朝 吐鲁番

内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铁制农具、牛耕技术等普遍推广,已经种植水稻和棉花,于阗等地大兴植桑养蚕。水利建设更加受到重视,设置了专管水利的官员。棉、毛、丝、麻纺织业较前发达。金属开采、冶炼和铸造、加工得到进步。金银手饰、铜器、玉器雕琢、刀、鞍、靴、帽、毡、毯等工艺品制造达到相当水平。酒的酿造闻名各地,有传统的高昌“冻酒”等。商业兴隆,城市建设有所发展,丝绸之路繁荣,东西方商品交流扩大。中原的纸张和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冶金技术和金属用具、丝绸和养蚕缫丝丝绸织造技术、先进农具、工具等传入新疆。新疆的农作物品种、瓜果品种、造酒技术以及工艺品、服装等大量输往内地。
  这一时期新疆的民族很多,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在西域长达一百多年的争战,新疆各民族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原来新疆的匈奴、羌、塞、月氏、乌孙和部分汉人,除迁走的以外,大多逐渐地同化于铁勒(高车)人之中。而柔然、嚈哒、悦般等也基本上融入铁勒。隋唐时期,又有突厥各部和大量汉人、吐蕃人、回鹘人迁来新疆。
  当时西域民族众多,语言各异。社会上流行的文字有汉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梵文等十多种。其中汉文主要是官方文书,在民间则特别流行于吐鲁番、罗布泊及民丰一带。2~4世纪在塔里木盆地南部流行佉卢文。婆罗谜文流行于焉耆、龟兹、于阗。梵文则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兴盛而流行。粟特文主要是中亚商人使用,在高昌尤为流行。多种文字并存的现象在高昌显得特别突出。有学者据考古资料统计,当时高昌(吐鲁番)有16种文字通行。音乐、舞蹈又有相当发展,并且对中原内地有很大影响。唐代宫庭10部乐中,属于西域的就有5部,即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中亚撒马尔罕)乐、安国(中亚布哈拉)乐,还有1部西凉乐是在龟兹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佛教的兴盛,塔里木盆地周边修建很多佛塔、佛寺,开凿了很多“千佛洞”,以佛教为内容的绘画艺术、雕塑雕刻艺术大大发展。“犍陀罗艺术”手法风格突出,世俗绘画也深受感染。新疆的佛教艺术对我国内地影响很大。为了印刷佛经,新疆的雕版印刷术发展迅速,并且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敦煌和吐鲁番出土有印制精美的佛经。
  在意识形态领域,当时新疆是儒家学说与多种宗教并存。新疆东部吐哈一带,汉族人口多,流行儒家典籍,传播儒家思想。高昌麹氏政权内,专设有博士、侍讲等职官,掌管学校教育,负责向学生讲授孔子学说和儒家经典。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人士学习汉语汉文、用汉文写作。
  这一时期是新疆佛教最为兴盛的时期,信徒众多,寺庙林立,规模宏大,佛事频繁,高僧辈出。各国的统治者大都崇信佛教,僧人的地位很高。正因如此,新疆至今还有很多佛教遗址和艺术品。西域的佛教热潮迅速东传,内地成千上万的僧人西行取经,法显和玄奘是他们的著名代表。也有不少西域高僧赴内地译经传教授徒,如佛图澄、鸠摩罗什、慧琳等。
  道教,产生于我国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公元5世纪传入新疆,主要在吐鲁番、哈密一带流行,解放后在吐鲁番发掘的麹氏政权和唐朝时期的官民墓葬中,发现许多道教经符残卷等物。据文献记载,当时吐鲁番、哈密地区建有不少道观。
  与此同时,袄教、萨满教仍在流行。这两种宗教主要是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甚至一度与佛教分庭抗礼。萨满教巫师在民间活动频繁,为人治病,有时也参与上层的军事决策,预卜军事行动的吉凶。吐鲁番地区有袄教寺院多处。北魏皇帝曾大力提倡祅教,目的是为了“招徕西域”,可见新疆祅教势力是相当大的。
  此外,中原汉族民间祀奉的习俗也传到新疆,主要是在吐、哈地区。形式是供奉“山神”、“风伯”、“树石”等。祀奉者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

知识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出版者:新疆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8

这本《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所叙述的是从远古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疆历史。由于时间跨度大,数千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胜枚举,政权更迭和民族兴衰波澜壮阔,社会经济变迁和思想文化演进翻天覆地。限于篇幅,本书只是勾画出新疆二、三千年历史的基本线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