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薪炭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9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薪炭林
分类号: D625;F426;D92
页数: 2
页码: 404-405
摘要: 巴州居民采用绿色植物尤其是荒漠灌丛植物作燃料历史已久,因人口少,用柴量不大,绿色植物特别是荒漠灌丛植被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关键词: 林业工作会议 和静县 薪炭林 荒漠灌丛 绿色植物

内容

巴州居民采用绿色植物尤其是荒漠灌丛植物作燃料历史已久,因人口少,用柴量不大,绿色植物特别是荒漠灌丛植被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人口增加,垦荒面积扩大和经济建设步伐加快,柴薪能源消耗量激增,致使大面积荒漠灌丛植被消失,居民燃料开始短缺。1958年,巴州和库尔勒专署开始组织人力在河滩地用沙枣种子播种造林或扦插柳条造薪炭林200亩。1959~1963年,停止营造薪炭林。1964年,结合农田林网化建设恢复营造薪炭林。至1970年,全州共营造薪炭林776亩,主要分布在和静县、和硕县和焉耆县。1973年11月,巴州人民政府在和静县召开林业工作会议,确定在全州范围内营造薪炭林,尽快建立薪炭林基地。1974~1978年,5年全州营造薪炭林1515亩。1979年,巴州列入“三北”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1982年,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林业政策,给每户农牧民划自留薪炭林地2.3亩,当年下划自留林地7.37万亩。1982~1985年,4年全州营造薪炭林7878.5亩。1986~1990年,全州地方每年有近7万人次参加薪炭林营造工作,5年中分别营造薪炭林4472亩、2802亩、2429亩、5081亩、7507亩。1990年底,全州有薪炭林面积2.1万亩,其中幼林1.58万亩,中龄林3127.5亩,近熟林589.5亩,成熟林714亩,过熟林346.5亩。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