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胡杨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9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胡杨林
分类号: F426;F326;I267
页数: 3
页码: 397-399
摘要: 胡杨别称梧桐、胡桐,为落叶乔木,因其叶形多变化,又称异叶杨;其树干受伤后,喷射大量汁液,又称为“会流泪的树”。胡杨是第三纪上新世遗留下来的孑遗植物,根据地质学家在新疆库车县、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胡杨化石推断,这个古老树种已在这些地区度过约6800万个春秋(摘魏庆莒著《胡杨》,中国林业出版社)。
关键词: 胡杨林 尉犁县 活立木蓄积量 塔里木河 立方米

内容

胡杨别称梧桐、胡桐,为落叶乔木,因其叶形多变化,又称异叶杨;其树干受伤后,喷射大量汁液,又称为“会流泪的树”。胡杨是第三纪上新世遗留下来的孑遗植物,根据地质学家在新疆库车县、甘肃敦煌等地发现的胡杨化石推断,这个古老树种已在这些地区度过约6800万个春秋(摘魏庆莒著《胡杨》,中国林业出版社)。
  胡杨在巴州境内分布广泛。汉唐时期,在塔里木河中下游居多。其荣枯盛衰,视河水流量大小而定。魏晋时期,由于河道水流减少,流程缩短,塔里木河溢洪区缩小,致使胡杨林面积缩小。黄文弼、斯坦因及斯文赫定在楼兰考古时,都有关于库鲁克河(孔雀河下游)大面积干枯胡杨林的记载。因胡杨林面积减少,造成塔里木环境恶化。清代,巴州的胡杨林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域尾闾带、古河床及河旁阶地,包括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卡拉米兰河、瓦石峡河、迪那河、阳霞河等,以塔里木河流域分布最广,面积最大,孔雀河流域次之。清光绪十年(1884),萧雄记述罗布泊一带的胡杨时,曾有“大树成片参天合抱”的描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若羌英苏一带的胡杨林仍是“葱绿胡杨遮遍天,猛兽则秽为窟穴”。由于当时塔里木河水量较大,河水漫溢范围广,植物生存的水份条件优越,因而河流两岸森林茂密,胡杨参天,生机盎然,虎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民国5年(1916),杨增新先后在塔里木河和渭干河流域垦田18处,加上游牧民冬烧林草,砍树饲羊,胡杨林区已成为绿洲良田和重要草场。民国6年(1917),谢彬由于阗至且末,在塔他浪东北见胡桐成林,塔哈提帕尔,胡桐成荫,肖库尔一带胡桐遂稀,沁库尔驿舍东南皆多胡桐,阿斯湖旧驿胡桐连绵道左。由瓦石峡东北上,时见红柳胡桐,若羌县城附近,多胡桐柽柳,胡桐窝子的胡桐成林,广达数里。罗布庄至托和莽驿,胡桐红柳,丛生道左。民国14年(1925)至民国16年(1927),因洪水量大,溢洪范围广,致使孔雀河下游的伊明达西、阿克苏甫、铁曼坡等地形成大片胡杨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境内有胡杨林455万亩。1952年,尉犁县修筑拉依河河口堤坝,使塔里木河水南流归旧河道,再经铁干里克、阿拉干流入台特玛湖,故道河岸及下游一度荒芜、衰败的胡杨林重现生机。而断流后的拉依河两岸,地下水位下降6~8米,胡杨林开始衰退,林下萌蘖林全部消失,变成枯木、半枯木林。1954年,尉犁县开始胡杨幼林抚育工作,卡拉公路两旁的胡杨苗茂密丛生。1956年,农二师在孔雀河、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伐树造田,约28万亩胡杨林变成农田。当年库尔勒专区各县相继建立林业管理机构,对胡杨林实行封禁,有组织地进行采伐。1958年,自治区荒地勘测队首次对库尔勒专区胡杨林资源进行调查,查明境内有胡杨林470.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12.38万立方米,其中塔里木河流域库尔勒专区地段有胡杨林面积344.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55.75万立方米;孔雀河流域有胡杨林面积50.5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车尔臣河、卡拉米兰河流域有胡杨林面积2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4万立方米;瓦石峡河流域有胡杨林面积20.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73万立方米;迪那河、阳霞河流域下游及和静县、和硕县分布有天然胡杨林面积17.4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8.7万立方米。1959年,库尔勒专区建立若羌县胡杨林场(经营面积17.5万亩)、尉犁县墩阔坦林场(经营面积1.54万亩)、轮台县草湖林场(经营面积36.3万亩),3个林场,年采伐胡杨木材4000立方米。农二师年砍伐胡杨木材2万立方米。1961年,巴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山区、平原天然森林和荒漠森林资源统属国家所有,严禁侵占国有森林和砍伐国有林木,天然胡杨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基本上制止了大面积毁林造田活动。1962~1964年,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各地为贯彻“全面保护、重点培育、育用结合”的林业建设方针,结合精简机构,先后撤销了以采伐业为主的若羌县胡杨林场和轮台县草湖林场。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天然胡杨林管理混乱,致使大量胡杨林遭到砍伐。当年,若羌县又恢复了以采伐为主的胡杨林场年伐木材1500立方米。轮台县草湖林场恢复后,采伐胡杨3000立方米。尉犁县发放采伐证1万立方米,采伐胡杨3万立方米。和硕县曲惠公社、塔哈其公社至清水河农场一带分布的74万亩胡杨林被采伐殆尽。
  1971~1976年,塔里木河处于相对枯水期,加之上游截流,使流经卡拉的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3.5亿立方米,流经下游的水量仅为5~8亿立方米,水量减少后,阿拉干以南的胡杨林区地下水位下降至7~10米,超过了绝大多数荒漠植被赖以生存的最低水限,大片胡杨枯死。1978年,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面积由1958年的263.7万亩减少到150.3万亩,下游胡杨林面积由1958年的81万亩下降到24.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1958年约27万立方米下降到6.18万立方米,此外,还有衰退胡杨林3.6万亩。保存下来的胡杨林,地表杂草稀疏,失去了落种更新能力。绿色植被的消失,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被称之为“绿色走廊”的卡拉至罗布泊一带交通线上,风沙肆虐,路面积沙160处,形成沙化地带。1978年,自治区荒地勘测队利用遥感技术第二次对巴州胡杨林进行调查,查明巴州胡杨林总面积178.97万亩,林木蓄积量66.5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林31.9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中龄林25.5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4万立方米),成熟林面积53.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7万立方米),头木林24.68万亩,衰退林40.17万亩。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面积87.9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9.41万立方米;孔雀河流域胡杨林面积5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6.29万立方米;车尔臣河、卡拉米兰河流域胡杨林面积23.4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21万立方米;瓦石峡河流域胡杨林面积17.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63万立方米。
  1981年,巴州各地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农区周围的胡杨林采取分片包干管护承包责任制,划分管护承包面积,制定管护措施和奖惩办法,对林区放牧的牧民也采取分片包干管护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牧民管护林木的积极性。同时,轮台县、库尔勒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先后成立胡杨林管理站,从事胡杨林管护工作。1982年,巴州各级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与自治区林科院专家携手攻关,开展胡杨林更新复壮课题研究,在塔里木河中游段轮台县桑塔木林区英额巴扎一带,建立试验示范区,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与胡杨林盛衰关系,研究不同土地条件和季节与更新复壮胡杨林的关系,在胡杨嫁接换种和更新复壮工程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林业生产,先后在塔里木河、恰阳河、尉犁县墩阔坦草场等地引洪灌溉,人工促进天然落种更新嫁接换种,萌蘖更新胡杨87万亩;轮台县策大雅乡、阳霞乡和尉犁县卡尔曲克等地更新复壮胡杨39万亩;轮台县桑塔木林区、库尔勒市普惠牧场和尉犁县农区周围复壮胡杨林21.5万亩。经过9年的建设,到1990年,全州共保护和更新复壮胡杨95.3万亩,其中引洪灌溉恢复胡杨林35万亩,人工促进天然落种更新6.7万亩,修枝抚育4.4万亩,萌蘖更新1.2万亩,封禁管护48万亩。小面积胡杨嫁接换种示范项目获1990年自治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巴州有天然胡杨林总面积21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2.23万立方米,其中幼龄林面积53.6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4万立方米;中龄林34.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29万立方米;成熟林55.1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7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