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场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9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场简介
分类号: F426;F326;F323
页数: 3
页码: 366-368
摘要: 【乌拉斯台农场】 州直乌拉斯台农场位于和静县城西南,开都河北岸,与县城直距14公里,下辖11个村(协比乃尔布呼扎格村、哈尔克外村、乌兰布热阿热克村、乌兰库热村、代勒哈尔其敦村、腊曼库热村、乌尔呼图呼尔德布拉格艾肯村、亚勒延浩图浩尔村、协比乃尔布呼塔格塔村、包尔呼图浩图浩尔阿德克村和希外陶勒盖哈布图海村)、6个公司、10个连队。
关键词: 啤酒花 人均收入 阿瓦提 工农业总产值 清水河

内容

【乌拉斯台农场】 州直乌拉斯台农场位于和静县城西南,开都河北岸,与县城直距14公里,下辖11个村(协比乃尔布呼扎格村、哈尔克外村、乌兰布热阿热克村、乌兰库热村、代勒哈尔其敦村、腊曼库热村、乌尔呼图呼尔德布拉格艾肯村、亚勒延浩图浩尔村、协比乃尔布呼塔格塔村、包尔呼图浩图浩尔阿德克村和希外陶勒盖哈布图海村)、6个公司、10个连队。
  50年代初乌拉斯台农场为解放二区,1958年为和静县红旗公社红旗大队,同年由巴州筹建共青团农场,1959年自治区农业厅定名为乌拉斯台地方国营农场,1984年划归巴州农业局。全场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8万亩,耕地5.38万亩,草场3.26万亩,森林1.5万亩,戈壁荒漠2.33万亩。
  场区平均海拔1070米,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毫米,最高气温37℃,最低-25℃,无霜期170天左右。境内西北临开都河,乌拉斯台河纵贯农场18公里,还有斜米尼尔渠、北干渠过境,水源十分充裕。
  1990年,全场总人口7604人,其中有蒙古、维吾尔、回族职工2430人。全场以种植业为主,兼营林、牧、副业,为巴州粮食、油料、啤酒花、蕃茄酱生产基地。经过建场以来33年艰苦奋斗,到1990年底,全场拥有载重汽车4辆、各型拖拉机129台、联合收割机11台、挖掘机3台,生产粮食2.02万吨、油料800吨、啤酒花253吨、以苹果为主的果品118吨,年末牲畜存栏2.74万头。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364万元,盈利140.1万元,全场人均收入700元,劳力人均收入1400元。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文教卫生事业也有较快发展,场内有小学12所、中学3所、职工医院1所、医疗室12个,共有医务人员35人。
  【阿瓦提农场】 阿瓦提农场位于库尔勒之南,东邻尉犁县,西濒喀尔苏渠,南与哈拉玉宫乡为界,北接阿瓦提乡。场区位于孔雀三角洲的腹心地带,海拔高程900米,年平均气温11.5C,无霜期194~203天,土壤以灰潮土、底沙灰土为主,通透性好,保肥蓄水力强,适宜种棉花、小麦、油料、工业蕃茄,尤为库尔勒香梨的适生带。
  阿瓦提农场的前身为1959年10月筹建的库尔勒专区机关农场,1960年改隶州人委生产科,易名为巴州人委农场。1971年7月改名为巴州地方国营阿瓦提农场,隶属于州农业局。
  1959年建场初期,全场人口100人,其中在岗职工40人,拥有土地1040亩,主要从事土地开发,种植农作物,做农场的奠基工作。1976年,全场职工增至86人,种植作物800亩,总产粮食203吨,首次创利9300元,劳力人均收入524元。
  1980年,全场职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城郊农场的优势,在大力开垦荒地的同时,积极筹建蕃茄酱厂、水果制品厂、砖厂、煤矿、预制厂,组建建筑队、园艺队、养猪场、运输队和商业网点,从事多种经营,增强农场实力。1986年蕃茄制品厂投产,年产酱5000吨,产品质量指标特别是红色素含量超过国际标准,到1990年共产番茄酱12万吨,出口9000吨,总产值达4000万元,获利600万元,累计创汇624万美元,为全场的龙头企业。
  1990年,全场总人口2500人,其中职工1200人,拥有土地18万亩,已开发6300亩,有草场2万亩,天然水库面积5000亩;产粮280吨、油料6吨、蕃茄3279.9吨、香梨等果品70吨;工农业总产值1800万元,盈利300万元。其中蕃茄酱出口2300吨,创汇200万美元。全场人均年收入736元,劳力人均年收入1574元。
  【清水河农场】清水河农场前身为和硕县西地乡,地处乌(鲁木齐)喀(什)公路沿线,在和硕县北部的冲积平原。气候属中温带,降水少而蒸发大,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70天左右。气候凉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甜菜、油葵、苹果,特别是啤酒花等喜凉作物。
  1959年,接纳江苏省吴县、如皋县和湖北省支边青壮年400余人,于1960年1月1日正式成立地方国营清水河农场,隶属自治区农垦厅管辖,1971年改属和硕县管辖,1984年10月收归巴州管辖,命名为地方国营巴州和硕清水河农场。全场规划面积15.6万亩,耕地面积11万亩,草场面积1.6万亩,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场。
  建场初期,全场总人口1700人,职工1086人,其中有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680人。当年种植粮食作物9246亩,总产715吨,平均亩产77.3公斤,有各类牲畜8466头,工农业总产值25.5万元,经营亏损4.3万元。人均收入233元,劳力人均收入276元。至1966年,全场人口增至3031人,有职工1446人;有耕地面积2.2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9万亩,总产2142.5吨,有果园392亩,各类牲畜2074头,固定资产74.4万元,年产值105.9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场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粮食单产徘徊不前,1967~1976年的10年间,农场累计亏损480万元。
  1978年以后,农场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取得可喜成绩。1981年,结束了长达21年的亏损历史,农业连年获得丰收,成为巴州粮食基地之一。1973年,试种的啤酒花发展成为农场的拳头产品,1975年被列为国家啤酒花出口基地。1983年,啤酒花获经贸部出口产品荣誉证书。1987~1989年,啤酒花获自治区优质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远销日本、美国、西德等国家。
  1990年,全场总人口增至6791人,有职工3397人;耕地面积6.4万亩,粮食面积2.75万亩,总产达1.01万吨,油料4948亩,总产364吨;产啤酒花294吨、甜菜6500吨、工业用蕃茄2200吨;有果园面积2961亩,其中结果面积305亩,产果294吨;年末牲畜存栏头数2.78万头;工农业总产值1431万元,利润151.1万元,人均年收入710元,劳力年均收入1978元。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