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权设置及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莎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8255
颗粒名称: 三、股权设置及结构
分类号: F832;F8;D625
页数: 2
页码: 146-147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民手中持有货币极少,许多农民不惜出卖口粮、器物,向信用社缴纳股金。1953年县域信用社成立到1955年,各区乡农村信用社按照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莎车县农村信用社章程》开展股金工作,创立初期入股股金分为3种,经济较好的农业区每股3元,经济一般的每股2元,经济贫困区每股1元以上,入社费为0.1元,并颁发社员证。
关键词: 县域农村 县联社 农村信用社 信用社 股权结构

内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农民手中持有货币极少,许多农民不惜出卖口粮、器物,向信用社缴纳股金。1953年县域信用社成立到1955年,各区乡农村信用社按照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莎车县农村信用社章程》开展股金工作,创立初期入股股金分为3种,经济较好的农业区每股3元,经济一般的每股2元,经济贫困区每股1元以上,入社费为0.1元,并颁发社员证。
  1956年,县域信用合作社贯彻执行入股自愿原则。1958年,各公社信用社股金几乎都是自然人股,且资格股居多,投资股较少。1962~1982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员入股工作相对停滞。
  1983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和民主管理,对原有股金逐人、逐户、逐年清理,换发新股金证。在清理的同时,发展一部分新社员,扩收新股金。入股者可个人入股,也可以集体入股。个人或集体入多股的,除分红以入股多少计算外,其他社员权利与入1股者相同。凡信用社职工,均入股成为信用社社员。
  1984年,县域农村信用社恢复“三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管理上的民主性),规定农村个人和集体经济单位均可向信用社入股。社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享受股金分红。1985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对入股社员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政策。1987年后,县域农村信用社动员吸收城镇居民、个体劳动者和集体经济组织入股。1992年后,重点增扩法人股,法人股主要是本地企业。扩股工作坚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金分红合作制原则。
  1997年,县联合社从股金结构、民主管理、服务方向三方面规范信用社。扩股向老社员倾斜,向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倾斜,向重点企业倾斜。
  1998年,县域农村信用社按照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原则,规范运作,通过清股、核对股本和历年红利,还利于民。
  1999年,县域农村信用社重新登记落实股权,普遍开展股金分红,共同承担信用社风险。
  2002年以后,县域农村信用社工作重点为社员服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社员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简化农业贷款手续。
  2004年,县联社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全疆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莎车县委、人民政府和地区银监分局的领导下成立改革领导小组,进行清产核资,对原始股金进行清理,制定和规范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地区和自治区的体制改革工作中树立典型。县联合社在做好股金利润、利息分配的基础上,做好对以往股金的清理工作,并挨家挨户进行落实,保证全体股东的切身利益。合理设置股权结构,防止大股东控制,避免内部人控制,重点吸收农民、农村工商户和企业法人入股,确保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宗旨。
  2009年末,县联社股金按股权结构划分有资格股、投资股、职工股、法人股等。
  2010年底开始,县联社先后对零星股金进行清理或清退工作。
  2011年,县联社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法人股比例,落实股权改造,引导股权向法人股东集中,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主业突出、治理良好、利益独立的法人股东为主体的股权结构。
  2012年,县联社股金彻底消灭资格股,同时加大社员参与民主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三会制度”(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使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制度得到落实。

知识出处

莎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莎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本书是一部专业性志书,主要介绍莎车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概况、经营成果、主营业务、企业管理、运行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莎车县信合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服务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全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彰显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