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55年3月至1958年6月的乡镇信用合作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尼勒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7744
颗粒名称: 一、1955年3月至1958年6月的乡镇信用合作社
分类号: F832;F426;F8
页数: 2
页码: 136-137
摘要: 解放后,尼勒克县处于一穷二白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资金,谋求发展,贫穷的老百姓也需要资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一些富商巨贾却把大量资金囤积起来,以高利贷的形式向外投放,妄图卡新生政权的脖子。
关键词: 社员代表大会 监事会 理事会 信用合作社 乡人民政府

内容

解放后,尼勒克县处于一穷二白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资金,谋求发展,贫穷的老百姓也需要资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具体困难。一些富商巨贾却把大量资金囤积起来,以高利贷的形式向外投放,妄图卡新生政权的脖子。1954年12月,人民银行县支行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派人去人民银行伊犁专区中心支行参加试办信用合作社的培训,回来后,与麻扎尔乡人民政府组成工作组深入麻扎尔乡,召开会议,宣传信用合作社组织起来对农牧民的好处,组织社员入股,筹集资本金,发现积极分子,组建筹备委员会,搭建领导班子,选定营业场所,1955年3月18日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通过信用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信用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主任,选举产生信用合作社的主任、会计、出纳,尼勒克县第一家信用合作社——麻扎尔乡信用合作社诞生。1956年,全县信用合作社、站达到16个。1957年,达到19个。1958年5月,全县信用合作社、站达到22个,服务网点遍布山乡。
  从1955年3月麻扎尔乡信用合作社成立到1958年6月,在人民银行县支行和各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信用合作社在成立时分别召开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各信用合作社的章程,建立健全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信用合作社主任、会计、出纳为主体的民主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并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形成制度,每半年或1年召开一次,各信用合作社一直是在民主管理的正轨上运行,并得到健康发展。领导机构健全,以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充分体现了组织的群众性、管理的民主性、业务经营的灵活性。各信用合作社在国家银行和乡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办理下列业务:发放农牧业生产、生活及副业贷款,以扶持社员为主。当资金有盈余时或有必要时也可以贷给非社员中的贫困农牧民,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吸收社员及非社员的储蓄存款;通过合同形式与农牧业生产互助合作,互相往来,促进生产事业的发展;接受国家银行或其他部门委托,办理代理业务。
  这一时期,尼勒克县信用合作社社员和所选出的代表及监事会利用召开社员会议和社员代表大会的机会,广泛吸纳社员群众意见,对理事会、贷款发放、资金管理,股金缴纳和使用,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帮助信用合作社改进工作,对信用合作社的运转实施有效监督。各信用合作社根据社员或社员代表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端正贷款投向,确定服务对象,保证业务的不断拓展,促进信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信用合作社发展起来后,业务上统一由人民银行及监事会监管,行政上由各地区、乡人民政府领导,成为人民银行县支行的重要补充,其人员编制除县政府所在地的信用合作社编制稍多外,部分偏远地区信用社、站只有1人,基本上是主任、会计、出纳、业务员一肩担。各社干部大都来自农村,由于服务地区宽广,每天社干部都要背着挎包,装着账本、现金、传票,走村串户,为各种生产互助合作社的社员和群众上门办理存款、贷款业务,有时到边远的村落服务,走到那里黑,就在那里住,吃千家饭、睡千家床。社干部出门除了挎包,还要背上几件随身衣物,一把油纸伞、一只手电筒,有的还准备“虱子药”。逢赶集,社干部就在街上摆摊设点服务。这种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提高了信用合作社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为信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知识出处

尼勒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尼勒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尼勒克县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全书共19章,近60万字,全面记述了尼勒克县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