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尼勒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7606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一);1939年尼勒克正式建县,称巩哈县。1954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政务院批示,将县名定为倪俐克县(后经标准化正音为尼勒克县),一直沿用至今。;(二);新中国成立后,4亿中国人民获得新生,贫困农牧民翻身做了国家主人。尼勒克县也同全国一样,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发展资金。农牧民有了土地,获得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可当时的封建残余势力还没有完全消除,仍在兴风作浪,妄图推翻新生的红色政权。中共尼勒克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民主建政等工作,为全县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富商巨贾却把大量资金囤积起来,以高利贷的形式向外投放,以此盘剥贫苦农牧民。;(三);尼勒克县信用合作社主要资金来源包括股金、存款、借入银行款、自有资金、公积金等。建社初期,由于当时的人民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手里的余钱不多,存款意识淡薄,社员入股的股金很少,设定一人一股、一人一票,每股3元,全县信用合作社的存款和股金仅2.33万元,只能解决老百姓生活、生产方面的一些小困难、小问题。1956年,入股资金调整为每股5元,股金余额达到7.12万元。;(四);尼勒克县信用合作社自建社以来,以服务农民、农村、农业为主要目标,确定贷款的投向。建社初期,由于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各信用合作社只能办理农户个人小额贷款和社队集体贷款,重点解决贫苦农牧民生活、生产和社队生产资料等方面的困难。经过几年发展,信用合作社、站除向贫下中农投放贷款外,还对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发放贷款,重点解决种子、农机具、畜种改良等方面急需的资金,基本每户贷款在5~10元。;(五);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尼勒克县信用合作社由于特殊的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服务范围、社员民主管理的模式等,内部稽核体系未能建立,其经营行为随意性大,违规操作情况较多。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尼勒克县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县支行合署办公期间,稽核体系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但农业银行县支行在实现自身稽核管理的同时无暇兼顾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潜在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多,许多信用合作社因为缺乏监督稽核体制,成了空壳社,其稽核工作出现空白。

知识出处

尼勒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尼勒克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尼勒克县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全书共19章,近60万字,全面记述了尼勒克县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