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背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霍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65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背景
分类号: K257;C55;I267
页数: 6
页码: 29-34
摘要: 霍城历史悠久,不仅是伊犁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从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部疆域)到两位汉家公主(细君、解忧)远嫁乌孙王;从历史记载西辽葛逻禄部落王城到蒙古察合台汗都;从元朝设阿力麻行省到清朝设伊犁将军府;从清代驻防八旗到新中国驻防部队;从惠远的辛亥革命到伊犁的“三区”革命;从对外开辟商埠到对外开放口岸;从清代旗屯到当代军垦;等等,新疆古代、近代历史多半发生在霍城。霍城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 察合台 葛逻禄 成吉思汗 杨缵绪 伊犁将军

内容

霍城历史悠久,不仅是伊犁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从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部疆域)到两位汉家公主(细君、解忧)远嫁乌孙王;从历史记载西辽葛逻禄部落王城到蒙古察合台汗都;从元朝设阿力麻行省到清朝设伊犁将军府;从清代驻防八旗到新中国驻防部队;从惠远的辛亥革命到伊犁的“三区”革命;从对外开辟商埠到对外开放口岸;从清代旗屯到当代军垦;等等,新疆古代、近代历史多半发生在霍城。霍城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历史见证。本节对霍城历史背景主线略展开记叙,让信合人了解霍城历史,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树立信用社的丰碑。
  自从西汉、东汉开辟一条从吐鲁番、哈密、吉木萨尔至伊犁,再到巴尔喀什湖沿岸的新“丝绸之路”,即“新北道”,在霍城留下了重量级的历史回音。
  在西汉之前(公元前3世纪前)为塞种人居住。公元前176年,乌孙国控制伊犁河中上游。汉朝为防御北方匈奴扫荡之事,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先后把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等,与乌孙结成了亲密同盟,征服了匈奴。公元前60年,正式将伊犁这块土地纳入祖国版图。历史见证伊犁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伊犁发展史。
  南北朝时期,西域游牧突厥部落在中原战乱时期悄然崛起。突厥统治氏族姓阿史那,生性好斗,野蛮,常以狼为图腾,战旗旗徽为狼头,打仗的头盔为金山状。因居住在阿尔泰山挖矿冶炼铁器,并与中原进行贸易往来,由此部族得到了迅速发展。就在突厥强大时期,即公元545年,西魏王派使者出使突厥,突厥受到极大的鼓舞,感到是最大的支持,部落上下欢欣鼓舞,士气昂扬。对突厥来说,西魏使者出使意味着突厥将要兴旺发达,顿时全部族萌发出一种“不当柔然汗奴役,要洗刷部族耻辱”的欲望,不当弱者的野性顿时表现出来,这时的突厥部君主胆大妄为,竟然以向柔然汗国送出请求结亲挑战书为借口,有充分思想准备地挑起战争。柔然可汗向来把突厥当做自己的奴役部族,突厥人请求结亲怎么能相提并论,柔然可汗对突厥这一反常行为非常恼怒,立即派人到突厥部族辱骂。突厥人把柔然可汗派来的人给杀了,表明决裂隶属关系的态度和决心。柔然可汗无奈按兵不动,突厥加紧备战。公元552年,突厥举兵进攻柔然汗国,果然击溃了柔然军,推翻了柔然可汗的统治,建立了突厥汗国。疆域东起辽河上游、西到里海、南至帕米尔高原、北抵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成为草原最大的帝国。
  当时中原正是北齐和北周对立,双方连年交战,国力衰竭,疲惫不堪,北齐北周把突厥作为自己的靠山。北周武帝娶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为皇后,北齐派人到突厥谈和,北齐北周争着以厚礼贿赂突厥,从而突厥可汗成了北齐北周的太上皇,北周北齐成了突厥的孝子。到公元581年,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史称隋文帝,统一中原。隋文帝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制服了突厥。隋开皇二年(582年),突厥汗国内部矛盾激化,后分裂为北突厥、西突厥两部,依附于隋朝。西突厥迁入伊犁河流域。至今伊犁有很多地名是突厥语,如阿力麻、霍尔果斯等。
  隋炀帝即位后,穷奢极欲,腐败到了极点,最后身败国亡,让突厥这匹充满野性的战狼又成为西域的霸王,是后来中原政权统一西域的最大强敌。
  隋朝末年,天下骚动,中原群雄并起,各自割据一方,北突厥趁机掳掠中原财物。这时的隋朝太原留守(官职)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谋划下,联合北突厥反隋。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对北突厥曲尽礼节。唐高祖越是博取突厥汗的欢心,越是增长北突厥的傲慢。北突厥不断地向唐朝索取财物。唐高祖因考虑基业未稳,民众休养生息,忍辱负重,向突厥称臣纳贡。到李世民(唐太宗)继位,即公元629年,消灭北突厥汗国,然后远征西突厥。
  唐朝统一西域最大的阻力是西突厥汗。首先制服西域高昌国。本来高昌国和唐朝关系亲密,因西突厥汗挑拨,与唐朝为敌,公元639年,唐朝西征高昌取胜,高昌改为西州,并设立安西都护府。西突厥汗分裂阴谋未得逞,又以武力挟制焉耆王和龟兹王反唐。公元641年,唐朝起兵打败西突厥,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西突厥汗归附唐朝。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唐高宗即位,西突厥汗乘机反唐。唐高宗先后发动名为弓月道行军、葱山道行军、伊丽道行军等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两次军事行动已打到伊犁(霍城)。公元657—658年,西突厥十姓部落全部归顺唐朝,唐朝统一了伊犁。在赛里木湖附近、伊犁河上游以北设置瑶池都督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创立的第一个羁縻都督府,管辖伊犁河流域。长安二年(702年),设北庭都护府,加强政权巩固。
  公元751年,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汉军与大食国(今印度)进行决战,双方相持五日,这时葛逻禄率先叛唐,与大食联合,唐军3万精兵只剩下数千人。公元874年,唐朝退出西域,葛逻禄臣服吐蕃(西藏),控制权其实是葛逻禄。领地东至阿尔泰,西到巴尔喀什湖,伊犁河谷是葛逻禄部主战场。
  葛逻禄原属铁勒部族,葛逻禄族是黑种人,旗帜和衣服都是黑色,保持了铁勒人的风俗。葛逻禄是由谋落、炽俟、踏实力三部组成的异姓部,史籍称“铁勒”。
  突厥汗国分裂以后,葛逻禄部分为东、西两支,分别归附北、西突厥汗国。西突厥汗灭亡,葛逻禄部东、西两支初步会合,归附唐朝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内乱,其中一部分西迁伊犁河流域,与葛逻禄部联合建立喀喇汗朝,史称“下秦”。喀喇汗朝与西州(今吐鲁番)回鹘王国、于阗(今和田)王国并立的西域三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演绎出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而西域三国的故事里的灭法“圣战”精彩片断惊心动魄,后被西辽耶律大石征服,俱属西辽。
  中原辽朝被北方金朝灭亡,辽朝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子——耶律大石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帅,正因为他有一身过人的技艺和胆识,一心反金朝复辽朝。几经周折,耶律大石看到辽朝大势已去,遂自统兵西征,会集七洲十八部契丹、汉族军民自立为王,组织一支极具攻击力的军事力量,兵分两路向西挺进,征服了高昌回鹘(回纥)、东西哈喇汗国、花剌子模诸政权及乃蛮、葛逻禄、康里等游牧部族。1132年,耶律大石在西域河中地区的起儿漫城称帝,实现了西域霸业的梦想,建立西辽(1132~1218年),史称“西辽”,又称“喀喇契丹”,外国历史学家把“契丹”称呼中国。1143年,耶律大石走完其传奇的一生,结束西辽争雄的辉煌历史。其后的西辽君主统治腐败,衰弱无力,加至附属国反叛,成吉思汗西征不费吹灰之力征服了西辽,加快成吉思汗统一西域的进程。
  成吉思汗自从建立大蒙古国开始,伐金朝,灭西辽、西夏,西征中亚、西南亚、欧洲的大片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空前辽阔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1227年,成吉思汗西征凯旋东归,分封四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次子察合台分得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焉耆以西直到咸海地区,在阿力麻里建察合台汗都;三子窝阔台分得天山北麓的塔城、额敏、和布克赛尔、阿勒泰等地和蒙古高原西部;四子拖雷继承成吉思汗领地。察合台汗都选址阿力麻里(霍城县境内)。当时察合台汗国处在草原帝国中间,欧洲史书称为“中央帝国城”。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的途中死去,子孙及后裔的皇权争夺战连续不断,遍及整个蒙古草原帝国,阿力麻里(霍城县境内,下同)是主战场,阿力麻里的阿山顶是重战场。
  成吉思汗去世后,1227~1241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三子窝阔台先后继承大蒙古汗位。1241年窝阔台去世,窝阔台的长子贵由继承大蒙古汗位,不到三年就死去了,拖雷的长子蒙哥继承蒙古大汗位。蒙哥继承汗位后皇族纷争暂告一段落。
  第二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骨肉同胞之争,成吉思汗的后裔大多卷了进去。
  1260年,蒙哥汗在围攻四川合川钓鱼山时,受伤死去。他的兄弟忽必烈、阿里不哥都宣布登大汗之位,这样,大蒙古国同时有两个可汗,他们既是亲兄弟,又互相对立,并各有一部分皇族大臣的拥护,讲理是讲不清的,只有靠武力来解决了。就这样发生了一场争夺汗位的战争,战火从蒙古高原一直蔓延到中亚草原。1262年,阿里不哥攻打阿力麻里。经过四年的内战,忽必烈大获全胜。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皇族纷争暂时平息。忽必烈于1271年改蒙古汗为元朝,阿力麻里改制为行省,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三次,以窝阔台的后裔海都、察合台之嫡孙都哇为首的窝阔台、察合台两大汗国联合反元(忽必烈),召开西北蒙古各宗王大会,宣告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三个汗国摆脱蒙古大汗而独立,这一举动也标志着蒙古大帝国开始解体。忽必烈驻守天山南北数十万大军很快被海都、都哇击溃。前面说到忽必烈才华出众,用兵如神。1279年,忽必烈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原,形势大有好转,与忽必烈为敌的成吉思汗后裔不得不有所收敛,最后以臣服元(忽必烈)而结束叛乱。窝阔台汗国的封地归属察合台汗。尽管这样,察合台汗叛乱再起,长期陷入混乱割据局面,进入生死轮回的宿命怪圈。
  1321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东西两支。东支先在天山南麓建立了蒙兀儿斯坦,西支后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为什么取名蒙兀儿,历史学家研究,蒙兀儿是纯粹的蒙古后裔,斯坦是自己的家园。蒙兀儿人过着游牧生活,住在没有建筑物的村庄里。
  历史上把吐虎鲁克·铁木儿统治的时期称为东察合台汗国,也是明朝前期西域最大的汗国。
  吐虎鲁克·铁木儿是成吉思汗第七世孙,察合台重孙立为东察合台汗王,将东察合台汗称蒙兀儿斯坦。疆域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吐鲁番一带;西部以撤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
  东察合台汗国中期分成东、西两支,东支在叶尔羌(今莎车)建立叶尔羌汗国。领地天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南等。1680年,叶尔羌汗国变为准噶尔汗国的附庸。
  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诏于陕西等处,谕肃州地方、嘉峪关外、西域三十八国部落归顺清朝,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自领准噶尔汗位,东袭喀尔喀部,企图取得东蒙古的宗主权。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自杀。策亡阿拉布坦称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策亡阿拉布坦侵入西藏,清廷发起反击,事后清军驻扎巴里坤、吐鲁番等地。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屯兵阿尔泰山和巴里坤,遏制了准噶尔部。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雍正十二年(1734年),侍朗鼐与阿克敦出使伊犁。乾隆四年(1739年),阿克敦再达伊犁,划定准噶尔部与喀尔喀部以阿尔泰山为牧界。乾隆十七年(1752年),达瓦齐窃得汗位,准噶尔部内乱。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廷决定征讨准噶尔,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平息准噶尔之乱,统一新疆,将准噶尔属地纳入清朝版图。是年八月阿睦尔撤纳公然叛乱,清军留守伊犁500名清军将士遇难。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再次出征新疆平复厄鲁特之乱。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继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总理南路事务,并决定在伊犁设置将军府驻扎。
  清廷统一天山南北之后,意识到伊犁极为“西域形势最为扼要”之地,开始加紧进行重点经营。故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始,清廷即命参赞大臣阿桂主持,调遣内地八旗和绿营官兵远赴伊犁防守。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考虑到路途遥远,军队调防不便,决定调遣察哈尔八旗兵携眷移住伊犁,成为永久性驻兵。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乌哈尔里克地区筑绥定城,清廷正式批准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统治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伊犁河岸修筑城郭,乾隆皇帝亲赐名曰“惠远”,从此,伊犁将军移驻惠远城,惠远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乌什事件之后,南疆乌什维吾尔人对清廷办事大臣与当地伯克相勾结,专横跋扈,课民敛财,攻打乌什城,直到九月平息,将乌什维吾尔6500人迁入伊犁种小麦。乾隆帝吸取这次事件教训,规定所有南疆各城属伊犁将军管辖。由原先的“咨商”将军变为统归将军管辖,强化伊犁将军的职权。
  同治二年(1863年),绥定、惠宁(今伊宁市巴彦岱镇)回族、维吾尔族人民不堪清政府官吏欺压和苛捐重赋之苦,举行起义,遭到镇压。次年8月,宁远阿奇木伯克阿布都鲁素率维吾尔族屯民起义,攻占宁远城。同时伊犁河南岸的农民也组织起来围攻锡伯营和厄鲁特营。10月,惠远旗丁根老八率众千余赴惠宁,参加当地起义队伍惠远北关回民数千人攻打惠远城。这时伊犁起义农民军以宁远为中心,发展到3万余人,不断围攻伊犁将军驻地惠远城和满营驻地惠宁,惠宁被围,伊犁将军明绪令察哈尔、厄鲁特两营来救,两营拒不从命;改调锡伯、索伦营马队800人,募集兵勇3000人及数百名哈萨克牧民,才将民军击退。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起义民军与清军激战3昼夜,攻克惠宁。而后又分割包围惠远、绥定。是年夏,塔城蒙古兵南下,一度解了惠远之围。8月,锡伯营在民军围攻下求和,愿守中立。11月,民军挖地道能至惠远城北门下,次年(1866年)正月用火药炸塌城墙,攻进惠远,明绪自杀,前伊犁将军常清被俘。3月间,绥定不战而降;11月,民军击溃拱宸(今霍尔果斯)之索伦营。至此,伊犁全境的清军据点都被起义农民所攻占。民军攻克宁远后,前阿奇木伯克迈孜木杂特混入起义军队伍,篡夺领导权,建立伊犁塔兰奇苏丹。
  1870年6月,5名俄民非法闯入伊犁南境特克斯地区狩猎,被伊犁哨所士兵击毙1人,俘虏3人。俄方提出无理要求,苏丹未答理,俄于8月出动军队侵占伊犁南部通往阿克苏的通道——穆素尔山口,拉开入侵伊犁的序幕。1871年5月17日,伊犁军民切断霍尔果斯河流和渠水,使俄军缺水难行。6月28日,俄军向霍尔果斯河防御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因武器落后于俄军,俄军攻破霍尔果斯河进攻瞻德城堡(今清水河镇)。6月30日,俄军向瞻德城发动猛攻,伊犁军民以城堡为依托,骑兵向两翼展开,利用城外地形,顽强地阻止着俄军的攻势。战斗从黎明持续到深夜,最后瞻德城失守。次日,俄军进攻绥定。7月2日,苏丹艾拉汗派人前来绥定谈判,表示愿意投降。随后接受了俄方提出的投降条件。7月4日,俄军进入宁远城(今伊宁市)。伊犁军民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自5月14日至7月2日,历时50多天。各族军民面对装备精良的俄国入侵军,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奋勇杀敌,使入侵军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顽强的阻击。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悲壮和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又一光辉篇章。
  伊犁沦为沙俄殖民地长达10年之久。1875年5月,以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总统收复新疆。1876年6月,进入新疆的清军已达七八十营,总人数已近6万。1876年8月,清军在古牧地打响了驱逐阿古柏的第一仗,夺取迪化(乌鲁木齐),然后南疆取胜,收复新疆。
  清朝收复伊犁后,在新疆原有的统治体系已荡然无存,已无法实施对新疆的管理,决定在新疆实行省制(1884年),而取代了军府制。从而新疆军政体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伊犁将军仅负责统率伊塔地区的驻军,地方行政事务概由巡抚下的伊塔道管理。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实行宪政、遍练新式陆军时,伊犁将军的权限恢复扩大,新疆所有地方文武及兵饷一切事务,均归伊犁将军节制。到宣统三年(1911年),伊犁将军的权限再次缩减到伊犁地区,伊犁将军对伊犁地方文武官员节制考察。辛亥革命(1912年)爆发后,伊犁将军就永远退出新疆政治的历史舞台。
  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首设总统伊犁将军等处将军,到1912年辛亥革命,其间历时150年,共有33人、48人担任将军之职。对伊犁将军任职人数统计不尽。其中有汉族将军2人,蒙古将军7人,明瑞、阿桂、伊勒图、松筠、长龄、布彦泰、金顺、长庚等10位将军颇有建树。任期最长的将军15年之久,最短的只有5天时间。道光帝在一个月内任命3任将军,一天内下两道谕令。将军松筠历官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有8名将军受到过革职。
  惠远古城是伊犁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清代末年,全国日益高涨的资产阶级革命迅速蔓延。湖北武昌日知会(辛亥革命组织)被清政府破获,武昌日知会会员冯特民被通缉。恰巧伊犁将军长庚在湖北等地募调新军,冯特民与湖北新军42标统带(团长)杨缵绪同乡密友。这时杨缵绪的部队调遣到惠远城,冯特民混杂在杨缵绪军中,于1908年到达惠远城。不久在惠远组建伊犁同盟会(辛亥革命组织),并担任要职,在42标统带杨缵绪(同盟会会员)的掩护下,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创办了四种文字出版的《伊犁白话报》,宣传民主共和的主张。1911年底,被伊犁将军志锐勒令停办“讥弹时事”的《伊犁白话报》,之后又以新军协标营士兵与武备学堂学生发生斗殴事件为借口,将协统杨缵绪和各营团官兵全部解散,分批遣回内地。这时正值三九腊月天,强迫士兵所穿的皮衣全数交库,军官迟迟不发旅费,致使他们坐困惠远城。志锐的倒行逆施,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加之迪化起义的消息传至惠远城,人心为之振奋。伊犁革命党人决定即时起义,杨缵绪为总指挥,冯特民、李辅黄为干事。1912年1月7日晚起义爆发,兵分五路,一路由冯特民、黄立中率领至南库,夺取枪支弹药;一路由李辅黄率领攻占东门,迎接城外起义部队和哥老会首领徐三泰率领的义勇军进城;一路由冯大树率领进攻副都统署;一路由郝可权率领进攻将军署,这四路起义军,战斗进行得都比较顺利,实现了原计划。但是由李梦彪、李英、邓宝珊等率领的进攻北库的起义军,却遇到新旧满营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杨缵绪运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出面劝导旧满营官兵,弃械投降。新满营依仗新式武器和武备学堂学生的支援,仍负隅顽抗。于是,革命党人决定,邀请前任伊犁将军广福出山,利用他和现任将军志锐的矛盾,让他出来调停。广福来到北库,以前任将军的身份命令新满营停止抵抗,新满营慑于起义的威力,便借广福调停之机,宣布投降。8日凌晨7点钟,惠远起义宣告胜利。志锐被起义军逮捕,在钟鼓楼旁处决,以泄民愤。起义胜利当夜成立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为会长。元月10日在惠远城成立了新伊大都督府,广福任都督,杨缵绪任总司令部部长。
  新伊大都督成立后,为保卫和巩固新生的政权,将起义军和军标营、镇标营合编为新伊陆军第一师,亦称“民军”,由杨缵绪兼任师长。1912年2月,惠远民军东进迎战清军,在精河一战骑兵独立团团长钱广汉叛变投敌,民军由胜转败;2月23日,杨缵绪率增员民军迎战扭转战局。3月10日,袁世凯篡夺民主共和的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27日,清军接到袁世凯的命令停战求和。于是,双方代表于4月在塔城和平谈判。袁世凯委任杨增新为新疆都督,从6月到9月,经过反复谈判,杨增新耍弄无数花招,伊犁革命党人最终妥协退让,伊犁乃至新疆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起源地惠远城)自此半途而废。但为推翻中国封建王朝写下光辉的一页。

知识出处

霍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霍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霍城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志书全面记述了霍城县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