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务区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塔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542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务区概述
分类号: F426;D92;F127
页数: 7
页码: 401-407
摘要: 塔城市(原塔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国界线长150余公里,市区距边界最近处10余公里。1962年中国遭受三年严重的灾害,国民经济遇到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困难,前苏联驻塔城领事馆、塔城苏侨协会借机大力煽动边民越境去苏,在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
关键词: 干部职工 边境农场 额敏县 自治区 生产建设兵团

内容

塔城市(原塔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国界线长150余公里,市区距边界最近处10余公里。1962年中国遭受三年严重的灾害,国民经济遇到严重挫折,人民生活困难,前苏联驻塔城领事馆、塔城苏侨协会借机大力煽动边民越境去苏,在当时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1962年四五月间,塔城县、裕民县、额敏县的居民,不分昼夜带着财产,赶着车辆、牲畜越界而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塔城、额敏、裕民3县边民44000人出境,占3县人口的53.4%,其中塔城县越境边民达6985户,28984人。塔城县损失畜力运输车842辆,耕畜6057头(匹),生产牲畜74239头(只),造成全县财产损失折款达8789266元。造成社队组织瘫痪,牛羊失散,当时正值春耕时节,大片田地无人耕种。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西北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委立即作出决定,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编民兵营、值班连,沿中苏边境布防,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接到命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第三管理处紧急抽调3000名干部职工,会同兵团组织的另外6000名干部职工,组成10个工作队分赴3个县的11个公社,9个牧场执行“三代”任务。三管处“三代”人员中的近200名干部代理部分公社、牧场、大队、生产队干部,基层政权恢复。组织民兵小分队全副武装沿边境巡逻,并劝阻回企图越境的边民5000多人,拦阻回牲畜12000头(只),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三管处在3县的边境地区阿克乔、加曼奇、玛伊布拉克、铁列克提、塔斯提、差罕托海、巴依扎木、库则温设立边防站,数百里边境线结束了“有边无防”的历史。
  是年秋,三管处根据上级指示,将所有代管的土地、牲畜和物资交给地方,同时根据自治区党委批复的《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报告》,将执行“三代”任务的人员和三管处各分场职工全部迁往边境农场带。1962—1964年,国务院、自治区和塔城地区就边防农场的场界划定先后下发塔城地委《关于塔城地区“三代”工作及“建立国营农场带”问题座谈会会议纪要》、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关于额敏县边防社队迁出社员建立国营农场的报告的批复》、塔城县人委《关于边防农场与地方社场地界问题的确定》、塔城地委《关于裕民县边防带划界问题的报告》、塔城行署《关于额敏县要求将第一生产队交给三管处问题的批复》等一系列文件,从中明确划定对塔城、裕民、额敏三县境内的边防农场场界,并将距边界线较远的已开发的几个农场与地方人民公社交换住址,形成边境农场带。1962年建的边境农场在塔城县(市)辖境有三个,即162团(叶尔盖提农场)、163团(阿克桥农场)、164团(乌拉斯台农场)。

知识出处

塔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塔城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塔城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全书共23章、90节,全面记述了塔城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