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款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4671
颗粒名称: 二、存款业务
分类号: F832;F8;F426
页数: 6
页码: 117-122
摘要: 1955年3月14日,哈巴河县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阿不列兹克信用合作社在三区一乡成立,开始组织社员入股,开展存放款业务。
关键词: 储蓄存款 信用合作社 储蓄存款余额 自治区 信用社

内容

1955年3月14日,哈巴河县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阿不列兹克信用合作社在三区一乡成立,开始组织社员入股,开展存放款业务。
  1956年,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宣传,广大农牧民充分认识到储蓄的好处,把自己的闲散资金拿到信用社存储。年末储蓄余额12494元。
  1957年3月,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执行人行自治区分行颁布《储蓄存款章程》《储蓄代办所暂行办法》和《储蓄代办所业务核算制度》等规定,停办零存整取有奖定期储蓄。6月29日,人行伊犁州分行做出《结合整风学习关于如何加强当前银行各项工作的指示》。结合哈巴河县实际情况,各信用合作社采取每年在5、9、10月畜产品收购季节和8、9、10月农产品收获销售季节,根据集体社队采取“先售后分”的分配特点,首先吸收农牧业社或生产队收购时的集体存款,预分时吸收一部分个人储蓄,最后在年终分配时通过农牧社、生产队会计协助,组织个人储蓄。同时信用社在牧业队各组织专职、兼职代办员、协储员跟踪服务,为农牧民存、取款提供方便。
  1958年7月27日,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根据人行自治区分行下发《关于各地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均可以开办新的储蓄存款种类的意见》,坚持多快好省的方针和政治、生产、群众三个观点以及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群众,有利于国家聚集更多资金的原则,结合农畜产品购销季节的特点,除开展活期、定期、零存整取定期、定额储蓄存款外,增设机械化储蓄(包括汽车、拖拉机)、定居、美化家庭实物存款等存款种类。由于存款种类增加,各信用合作社抓住秋季农畜产品销售和社员分配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措施,提前1个月完成197.6万元储蓄任务。同年,哈巴河县撤区并乡,共建5个信用社、7个服务站。7个服务站5天内吸收储蓄存款500元。截至年末,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完成农村储蓄47.6万元,完成计划任务99.6%。
  1959年5月1日,县域公社信用分部执行人行自治区分行颁发《零存整取定期、定额储蓄存款章程》;7月,执行人行自治区分行出台的《储蓄存款章程(草案)》。当年,哈巴河县根据二放、三流、一包的精神和存贷相抵、差额包干的办法,提出农业贷款最高限额40万元,年终余额达22万元。下放商业贷款47万元,工业贷款16万元,共103万元,作为全年最高指标。资金主要靠社员、干部储蓄,储蓄指标为社员储蓄45万元,干部职工储蓄30万元,其他各项存款和基金63万元。
  1960年,县域公社信用分部执行国务院、自治区人委《关于大力开展人民储蓄工作的指示》和人行自治区分行《关于调剂公社信用分部转存款的几项规定》《储蓄存款章程》,取消活期储蓄中的支票储蓄,各种定期储蓄提前支取由必须提出确属急用和单位证明函件改为须提出存单确属本人所有的证件,以便利储户存取(单位另有特殊规定者例外);计划储蓄改称定期计划储蓄;定期计划储蓄的三五年存期的每月存款金额均改为计算到分位(以往只算到角位),以资公允合理,同时符合利率规定;1958年6~12月开户的,因当时利率较现行利率高,故每月存款金额仍照原订金额继续存储;1959年1月至1961年5月开户的,自1961年6月1日起均按照《储蓄存款章程》所列金额继续存储,其以前存储金额分位差数不再补交或退付。另外,定额计划储蓄中增列一、二、四年存期,以适应群众存储的需要。年内,县域公社信用分部深入偏远农牧区,采取走村串户,分成连户集中、老户带新户、亲戚连亲戚、借会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农牧民宣传储蓄意义,信用社储蓄原则,以社会发展实际消除农牧民种种顾虑,调动社员储蓄积极性,推动储蓄事业开展。
  1962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在人行县支行统一安排下,在农畜产品收购旺季,深入各农牧区和粮、棉、油及外贸畜产品收购点,组织货币回笼工作。宣传收贷、收储意义及“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全年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0万元大关,达10.17万元。
  1963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学习人总行新修订的《储蓄存款章程》,完善定活期储蓄制度,贯彻人行自治区分行召开信用合作社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储蓄工作,采取突击宣传和经常宣传,图片、传单、口号宣传相结合,调动广大农牧民存款积极性。截至年末,社员个人储蓄余额达6.1万元。
  1964年12月9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执行人行自治区分行《关于加强信用社收贷、收储工作的指示》,搞好货币回笼工作。截至年末,储蓄存款达4.23万元。1965年,超额71%完成储蓄任务,达9.58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部分会计人员受到冲击,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遭到破坏,信用社业务工作由于人心涣散,年末储蓄存款余额降至57323元。
  1967年6月13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执行阿勒泰人民银行军事管理委员会要求,贯彻“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积极支援农牧业生产,支持贫下中农困难户,开展农村储蓄,扭转信用社的亏损局面。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9.2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52万元。
  1968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关于进一步节约闹革命,坚持节约开支的紧急通知》(即十一条)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节约每一分钱意义,调动社员参加储蓄积极性。截至年末,储蓄余额达11.0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79万元。
  1969年11月,银行系统开展斗、批、改运动,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制度遭到破坏,储蓄额度大幅下降。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8.67万元,比上年末减少2.37万元。
  1970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定期存款分半年和一年两种期限,后增加三个月、三年、五年、八年4种期限。定期存款年限的增加和调整,给广大储户提供选择空间,提高储户存款效益,激发农牧民参加储蓄积极性。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9.6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0.96万元。
  1971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的服务范围扩大而集中,农牧民贷款储蓄方便,信用合作社改按银行利息执行计息方法,存款利率有所降低,信用合作社职工宣传人民储蓄意义,扩大宣传范围,拓展储源。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0.5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0.95万元。
  1972年11月11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储蓄存款试行章程》,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原则,开展人民储蓄,扩大财源,组织存款,确保存款业务稳步上升。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6.6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6.05万元。
  1973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根据人行自治区分行就《储蓄存款试行章程》执行以来一些问题的答复,灵活掌握收储政策,改革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章程规定,每月不超过30元限额;每月存额放到50元,加强活期存款组织指导,认识重要性;不能拒收活期存款;强化对储户保密工作,除公安、司法部门按程序调阅储户信息外,其他单位不许查阅。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1.2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4.6万元。
  1977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贯彻人行自治区分行召开的南北疆储蓄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储户要求,灵活掌握储蓄年限;开户限额由储户每月定额,如漏存,以后仍可续存,不必补存;以便利储户促进储蓄业务发展为落脚点,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收储措施,推动储蓄业务健康发展。至年末,储蓄存款34.17万元。
  1978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全体员工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总结农村金融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拨乱反正,澄清是非,端正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观点。截至年末,储蓄存款达30.57万元,为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打下基础。
  1979年11月30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执行人行自治区分行、农行自治区分行对城乡储蓄、县机关所在地职工、居民的储蓄和集镇的职工、居民、农村社员和国营农牧团场职工存款等做出的分工和规定。县所在地职工、居民的个人存款归城镇储蓄所,由人行县支行办理,农行县支行不办储蓄业务。县以下集镇的职工、居民、农村社员和国营农牧团场职工的个人存款,一律划归农村储蓄,由农行营业所、信用合作社办理。城乡储蓄存款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用社储蓄业务。信用合作社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恢复规章制度,加强储蓄工作,储蓄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0.44万元。
  1980年3月22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根据人行自治区分行、农行自治区分行转发《关于调整储蓄存款利息和逾期贷款加收利息的报告》要求,4月1日执行定期储蓄存款,7月1日执行活期存款。5月28日,执行人总行制定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储蓄存款章程》。年内,提高储蓄利率,调动储户积极性,使储蓄事业走上恢复和健康发展的道路。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94.22万元。
  1981年,县域信用社职工在学习贯彻农行自治区分行召开的农村信用社财会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同时,对旺季收贷、收储工作制订收储措施。深入各农畜产品收购点,宣传储蓄意义,让农牧民合理安排资金,把剩余资金存入信用社;走村串户,了解农牧民生活、生产情况,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的变化,鼓励社员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截至年末,储蓄存款达157.8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67.5%,储蓄存款首次突破100万元。
  1982年,县域信用社根据中国农业银行转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单位定期存款暂行办法》,办理单位定期存款。银行对信用社吸收的这部分定期存款利率高于转存款部分,按社员储蓄利差补贴办法给予补贴。截至年末,农村存款2453万元,完成计划任务330%;社员储蓄余额202.7万元,净增44.7万元,完成计划任务111.7%。
  1983年,县域信用社改善服务态度,在筹措资金、办理信贷、监督资金使用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随着承包责任制落实,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开始活跃,带动农村储蓄事业发展。信用社根据本县具体情况,建立、扩大信用合作组织。11月,全县完成撤社建乡工作,共建6个乡、1个镇,每个乡(镇)都建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262.26万元。
  1984年6月20日,哈巴河县农村信用社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号召广大农牧民积极加入信用社,凡参加信用社的社员在信用社贷款享有优先权,并享有优惠利率。社员应积极参加储蓄,不断壮大信用社的资金,共同把信用社办成农牧民自己的小银行,为振兴县农村经济努力奋斗。截至7月,全县6个信用社先后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建立民主管理组织和监事会;全县股金发展到11.7万元,信用社社员达5000多人,全县80%的农户入社。与此同时,哈巴河县实行农业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第二个年头,土地得到改造,产量大幅度提高。扣除上交的“三提”“五统”以外,社员收入大有提高。牧业队实行牲畜、草场承包制,调动牧民积极性,牲畜接羔成活率提高,出栏率、存栏率较承包前有明显提高,牧民收入增加。信用社和农行营业所分户办公,调动信用社职工开展储蓄积极性。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354.85万元。
  1985年4月1日和8月1日,县域信用社抓住人总行两次提高储蓄存款利率的机会,宣传人民储蓄意义,各乡信用社深入偏远地区宣传,使广大农牧民认识到人民储蓄利国利己。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388.32万元。
  1986年,县域信用社广大职工,学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视察农村信用社时的讲话精神,结合1986年4月10日阿勒泰地区农业银行信用合作会议要求,把组织存款放在首位,广辟储源,利用合作金融组织点多、面广密切联系群众的特点,挖掘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潜力,使信用社拥有雄厚的信贷资金力量,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年末,各项储蓄存款余额达417.9052万元。
  1987年1月,县域信用社开始办理定活两便储蓄业务,同时增设定活两便储蓄科目。10月1日,根据人行自治区分行转发人总行《关于开办农村信用社特种存款办法的通知》,从10月1日起到11月底开办农村信用社特种存款。信用社存款种类的增加,给客户带来方便。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509.63万元。
  1988年,县域信用社根据农行阿勒泰地区中心支行《1988年信用社合作工作安排意见》《关于转发人行〈关于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及农行自治区分行《关于调整信用社存贷款利率及存款实行利率浮动政策的通知》精神,从9月10日开始对城乡居民个人三年期以上定期储蓄存款(整存整取、存本取息、华侨人民币储蓄存款)实行保值补贴,调动人民群众储蓄积极性。9月,央行调整存贷利息,各信用社贯彻执行调整后的利率标准。由于国家采取放开物价、市场调整政策,物价普遍上涨,特别是电器涨价凶猛,导致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广大储户纷纷提款,出现一股商品抢购风,储蓄存款遇到困难。各信用社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宣传存款利率浮动政策,在拓展农村储蓄业务的同时,积极吸取承包户、个体户存款,促进储蓄存款稳步增长。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639.38万元,比上年增加129.75万元。
  1989年,国家调高存款利率,县域信用社发挥各自特点,把吸储资金与信贷投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储蓄存款保持良好的势头。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764.77万元。
  1990年1月19日,县域信用社根据人行自治区分行《关于退还农村信用社特种存款问题的通知》要求,特种存款全部展期到1990年2月底,其续期间仍按年息12.6%计利息,各信用社按规定进行兑付。3月9日,县域信用社执行人行阿勒泰地区分行制定下发《阿勒泰地区储蓄业务活动规范》,推动信用社储蓄业务有序、规范开展,提升储蓄业务服务水平。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841.48万元。
  1991年12月19日,县域信用社执行农行自治区分行转发总行印发的《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生产基金存款业务的意见》,存一贷一、存二贷二的存贷挂钩比例管理。保值储蓄存款的保值补贴、生产基金存款业务的开展,存一贷一、存二贷二的存贷挂钩比例的提出,调动储蓄存款积极性。截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851.9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0.45万元。
  1993年3月1日起,县域信用社施行国务院《储蓄管理条例》。3月,县联合社组织各信用社开展庆祝全国农村储蓄超5000亿元暨自治区农村储蓄超75亿元宣传活动。7月11日,县联合社调整存贷利率后有关储蓄计息办法,有关储蓄包括活期储蓄、定活两便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有息有集体户储蓄。各信用社利用利息杠杆,开展宣传咨询服务,收集储源信息,主动上门吸储和下乡揽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截至1994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1425.79万元,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
  1996年2月,县域信用社根据人行阿勒泰地区分行《关于开办第二期特种存款办法的通知》,开办第二期特种存款,截止时间1996年12月30日。9月18日,根据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信用社存款支付工作的紧急通知》,各信用社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与人、农两行协调配合,调剂资金,保证存款支付的需要,未出现挤兑现象,维护信用社信誉。农行、信用社脱钩后,各项业务有序开展,存款业务未受到大的影响。11月10日,各信用社执行人行自治区分行有关文件要求,通知存款为1天、7天、15天、1个月和3个月五个档次,各档次年利率分别为2.07%、2.16%、2.25%、2.34%、2.25%。年末,储蓄存款余额3312.15万元,比上年增加139.12万元。
  1997年3月19日,县域信用社根据阿勒泰地区农村金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阿勒泰地区存款管理公约通知〉的通知》,执行各项公约条款,按有关规定吸收存款,靠优质服务打动客户,以实际行动维护信用社信誉。年内,县联合社组织实施《新疆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分解经营目标,信用社职工人人参与揽储,服务质量的提高,得力的揽储措施使县信用社储蓄目标圆满完成。至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800.49万元。1998年,由于存款利息3次下调,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年末储蓄余额降至2716.57万元。
  1999年,县域信用社执行《浮动利率实施细则》和《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信用社为扣缴义务人,开征利息税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1996年后的第八次降息,如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年2.25%,征20%利息税后,利率实际降为年1.8%,给储蓄业务开展增加难度。为广辟储源,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群众来信用社开户存款,县域信用社采用上门走访、电话联系、送储蓄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招引顾客。年末,储蓄存款余额2927.3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10.73万元。2000年,哈巴河县遭遇雪灾,死亡牲畜5600头(只),牧民为抗灾保畜;受县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影响,居民出现购房热;企业改制职工下岗,收入减少;农产品价格低,销售难,农牧存款减少。为做好揽储工作,县联合社加强员工优质服务教育,自觉接受客户监督。每位职工利用社会人际关系,寻亲问友,全方位寻求,向本地在外人员打电话、发信函,以最优质服务,恳请他们支持家乡发展,把吸储、揽储工作延伸向外县、外省。年末,全县信用社储蓄存款余额达3189.80万元。
  2001年,县联合社继续做好揽储工作,抓住旺季农畜产品销售时节,深入农牧区开展收贷揽储工作。根据人行阿勒泰地区中心支行合作金融机构监管科《关于阿勒泰地区农村信用社2001年10月15日前信贷收支情况的通报》,哈巴河县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358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70万元,名列阿勒泰农村信用社系统之首。年末,储蓄存款余额4346.6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156.83万元。
  2002年,县域信用社更新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变坐等吸储为上门揽储,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储蓄份额。年末,储蓄存款余额5145.801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799.1687万元。
  2004年,县域信用社围绕《阿勒泰地区农村信用社领导班子2004年度经营目标考核细则》,层层落实责任,制订收贷揽储措施。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突破6326.70万元,总量和增量均居全县金融行业首位。
  2005年,县农资大幅涨价,土地投入成本上升,加之气候异常,出苗率低,影响农作物产量,秋季农畜产品滞销,农民平均收入减少,给信用社收贷收储带来困难,储蓄业务下滑。县域信用社为把下滑速度降到最低,加大了解金融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及其规律,发挥信用社熟悉了解农村、乡镇客户和办事灵活的优势,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吸引客户,稳定储源,抢占市场份额。年末,全县信用社储蓄存款余额6265.18万元,比上年减少61.52万元。
  2006年,县联社开展揽储竞赛活动,动员多年支持发展起来的企业、客户把闲置资金存入信用社。年末,联社储蓄存款余额9329.83万元。
  2007年,县联社以旺季收储为抓手,深入打工返乡人员、个体工商户家中,春秋开学深入学校现场收储。在做好收储业务的同时,争取代收代付资金,代发粮食直补资金、退耕还林资金、五保户补助资金等多种代付资金。年末,联社储蓄存款余额1.30亿元,储蓄存款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08年,县联社建立激励机制,试行存款与奖励挂钩,制定《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款专项目标考核办法》。同时开办银行卡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至年末,联社储蓄存款余额1.65亿元。
  2009年,县联社以多种形式宣传储蓄政策,抓住信用社“贴近三农、网络通畅、网点众多、服务功能齐全”的优势,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稳住老客户、引进新客户、发展周边户,培植“永久型”的“黄金”客户群体。年末,联社储蓄存款余额2.16亿元,存款占有量位居全县金融机构第一位。
  2010年,哈巴河县遭遇雪灾,牧区受灾严重,农区由于雪大,融化缓慢,早期农作物播种期推迟,产量受到影响。县联社以为“三农服务”为重点,在加大贷款扶植的同时,进矿山,走企业,访个体,抓好储蓄工作,力争做到大灾之年储蓄不减。年末,联社储蓄存款余额2.35亿元,比上年增加0.19亿元。
  2011年,县联社利用“双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和个体工商户资金回笼的高峰期,开展“送祝福”活动,挖掘新储源,稳定老客户,培植稳定的客户群体。对辖内企业及个人客户逐个进行走访,征求客户对信用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进信用社和客户之间的感情。通过以贷引存,以情引存,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2.96亿元。
  2012年7月6日,县联社根据自治区联社《关于调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通知》精神,人民币存款执行调整的基准利率上浮1.1倍,各档次存款利率相应调整,利率的调高,让广大储户得到相应回报促进储蓄存款稳步增长。年末,联社储蓄存款余额4.02亿元,比上年增加1.06亿元。

知识出处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本书是一部专业性志书,主要介绍哈巴河县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概况、经营成果、主营业务、企业管理、运行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哈巴河地区信合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全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彰显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