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闻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3470
颗粒名称: 五、新闻报道
页数: 7
页码: 563-569

内容

额敏9月10日讯 通讯员王洪磊报道:最近,额敏县农村信用社全面开办了发放农业田间管理贷款业务,切实帮助广大农民渡过全年农业生产中最后一个资金难关——农田的中耕管理和夏收准备。
  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农业生产进入田间管理阶段,需浇水、追肥、除草,同时,农民还要为小麦、油菜、油葵等夏秋作物的收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农户需储备收割资金,农机户则需维护和保养农机具。
  近两年来,由于农业的连年减收,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已降到最低点,特别是受今年雨水较多的影响,杂草生长较快,农民除草、追肥的费用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此时农户手中的资金包括春天借的农贷已基本用完,农田收入仍需1~3个月才能实现,从事农田中耕所需资金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
  信用社往年是春耕放贷、秋收收贷,年中一般很少发放农贷,得不到信用社资金支持的农户,大都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农田中耕资金缺乏的问题。今年自6月初,额敏县部分乡村民间高息借贷行为已有所抬头。
  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塔城地区中心支行指示联社要改变以往的放贷方式,积极开办田间管理小额贷款业务,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减负担。联社领导班子成员根据指示立即行动起来,分片包干,分头下乡到各社督办此项业务。各社信贷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送货上门。
  在放贷方式上,采取结合春耕贷款联保小组的办法,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农户档案的作用,既减少了田间管理贷款业务手续,又对大部分农户做了贷后检查,切实方便了广大农民。
  在贷款额度上,采取以小额为主的原则,每亩地视不同的作物发放30~50元田间管理贷款,每户大都在1000~2000元左右。目前全县信用社共向82个村队、1736户农民,发放农田中耕管理贷款300万元。
  拿到贷款的农户感动地说:“信用社真是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小资金解决了大问题。”
  一场40年不遇的大雪,将新疆北部塔城地区的城乡变成了银色世界。春回大地之际,记者在人民银行塔城地区中心支行达目副行长的陪同下,前去额敏县霍吉尔特乡农信社采访。
  霍吉尔特蒙古乡人口是由蒙古、哈萨克、回、汉等多民族组成的,其中少数民族比例占66%以上。由于大部分为山坡地,自然条件很差,这里是全县有名的贫困乡。成立于1957年的霍吉尔特农信社,在40多年历史长河中,曾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过贡献。但由于长期体制不顺,管理不善,到1997年终因严重资不抵债,步入歇业境地。
  1997年,金融体制改革的春风吹进这个边远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的霍吉尔特农信社归人民银行监督管理。在人民银行和县联社的大力支持下,该社于1998年1月13日重新开业。经过一年的奋力拼搏,到1998年底,该社各项存款达249万元,比歇业时净增213万元,收回不良贷款30%,归还拆借资金14.2万元,当年实现盈利。近两年,该社一鼓作气,继续努力,截至2000年底,各项工作又上新台阶,各项存款达560万元,比歇业时增加510万元,各项贷款290万元,存款比例57%,不仅实现盈利,还一举弥补历年亏损,成为全县唯一的盈余社。
  达目副行长的简单介绍,引起了记者对霍吉尔特农信社近两年巨大变化的思考:该社究竟靠什么走出逆境,重整旗鼓的呢?通过深入采访,记者终于解开了这个谜。
  霍吉尔特农信社两间不足60平方米的土平房,在约50厘米厚的白雪覆盖下,显得很矮小。当记者走进房间一看,营业场所虽然非常简陋,但员工们对农牧民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熟练快捷的工作效率,使人从心底感到春的温暖。
  信用社主任刘明辉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们信用社从优质服务入手,三管齐下。一是加强与地方党政的密切联系,主动汇报信用社工作,紧紧围绕乡里重点工作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参加乡里各项活动,赢得了乡党政的支持。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除了在有关会议上宣传信用社的作用外,还要求乡里七站八所都到信用社开户,并将回收贷款作为对村干部的一项考核指标。这些有效措施,为该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从制度建设和管理入手,内强员工素质,外塑信用社形象。重新开业后,在人民银行的指导、帮助下,信用社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了各项业务有条不紊开展。
  三是根植农村,服务“三农”。外勤人员不辞辛劳,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始终坚持走村串户、流动服务,将信用社柜台延伸到农牧民家中。他们的口号是“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他们以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努力开拓农村牧区市场,服务各族农牧民。贷款是信用社密切联系农牧民最好的“纽带”。春耕时节,该社主动与乡政府联系,了解春耕生产和资金需求情况,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在春季发贷时,为了将贷款及时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多次与乡和牧场联合组成村干部、村民代表参与的贷款调查组,逐村逐户对申请贷款的村民进行核实,并对贷款户建立起了“村民经济收支档案”。在放贷时,不论关系,不分民族,只要是资信条件好,都给予贷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2年不懈努力,截至2000年底,该社实现了3次大的飞跃:1998年当年开业实现扭亏增盈;1999年甩掉了高风险社帽子,解决了几十年资不抵债问题;2000年一举填补了过去亏损的窟窿,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和地区级先进集体。
  额敏县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额敏县农村信用社在“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方面取得了进步,各项业务呈现良好的平稳发展态势。
  随着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和指导,该社重树“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和方向,拓展支农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去年以来辖内农村信用社采取强有力的有效措施,牢固树立支农出效益的观念,在大力组织存款、清收贷款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人民银行再贷款用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从事生产经营的现实需要,在优先保证粮棉油等农作物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采用农机具抵押担保、多户联保等多种服务手段,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质量,截至6月底共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450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该社还加强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了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的常规检查力度,严防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现象,防患于未然。部分信用社还制定了结合实际的实施细则,如霍吉尔特农村信用社制定了主任、会计、出纳员、信贷员、守库值班员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各职能人员的职责,并悬挂在办公场所,时刻提醒着每位员工“管理出效益”的经营理念。与此同时,该社加强信贷管理,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改变过去“重放轻收”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外树形象,勤练内功。根据《新疆农村信用社2000年“合作金融百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该社结合农贷发放,广泛散发宣传资料,积极宣传农村信用社办社宗旨和方向,向农民讲解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联社每年都采取不同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以期逐步改变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素质较低的状况。该社加强综合治理,切实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加强费用管理,努力做到“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核定各社费用开支的标准,严禁超标开支,要求各社要“一手抓存款,一手抓贷款”,“一手抓规范,一手抓效益”,切实做好农村信用社综合治理工作,为各项业务平稳发展打下基础。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额敏县农村信用社的面貌大为改变,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到明显提高,得到了农民的好评。

知识出处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额敏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志书全面记述了额敏县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