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流沙治理科研30年(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897
颗粒名称: 沙坡头流沙治理科研30年(下)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22日,中卫报刊登了沙坡头流沙治理的情况。
关键词: 流沙 治理 工作

内容

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院长对沙坡头站的工作很重视,多次来站检查工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包头至兰州的铁路沿线在兰州至银川一段,须经腾格里沙漠,尤其经过中卫县沙坡头一段,最为棘手。因沙多风大,一次大风即可把铁路轨道埋没。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与铁道部所属机构,于1956年成立沙坡头治沙站,进行生物固沙与机械固沙试验,限定三年完成任务,并提出固沙造林方案。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治沙站同志们的努力,这一项任务已先期顺利完成。火车已能安全行使于包兰铁路大沙漠段。自1958年8月1日通车以来,从来因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科研密切结合生产,生产促进科研。三十年来,这两公里流沙治理的样板地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原来的人工植被区已成为天然和人工植被的综合体,标志着人工植被已向天然植被过渡。沙面细沙层逐年增厚,流沙已向土壤发育。
  三十年来,沙坡头沙漠科学试验站虽经林业土壤研究所、治沙队、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所建制的改变,但从未离开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与重视,试验研究工作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也未完全停止。工作人员原来都分散住在农民家里,如今,试验站已有四排试验室、宿舍、宾馆、学术厅、会议室,可以接待上百位国内外科学家吃住和开会。这里有必要的仪器设备、计算机、电话、电视和汽车,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基地之一。
  三十年来,沙坡头站的研究人员更换了三代。50年代是我父亲那一辈创业;60年代到70年代我们这一代是主力;而今我们这一辈也退下来了。在这个治沙研究所的大熔炉里,通过工作,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
  三十年来,这16公里的铁路沿线,绿化成数百米宽的绿色长廊。在这里,游人们可以饱览茫茫沙海的腾格里沙漠,可以在鸣沙山的沙坡上爬上滑下,感受“沙坡鸣钟”,还可以骑上骆驼在沙山往返,欣赏“沙漠之舟”的乐趣。
  三十年来,这里曾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赞誉和关怀。1987年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1987年沙坡头治沙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委为沙坡头治沙取得的成绩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特别奖。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瑛心
责任者
竺可桢
相关人物
孙鸿烈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