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沙坡头流沙治理科研30年(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546
颗粒名称:
沙坡头流沙治理科研30年(中)
分类号:
G210
摘要:
2009年10月15日,中卫报刊登了沙坡头的流沙治理情况。
关键词:
流沙
治理
科研
内容
有人认为这样高大的沙丘,不灌溉,植物是不能成活的。黄河就在眼前,有水为什么不灌?刘副所长一再开导我们:“自然界沙地植物就是人工固沙的样板。我们应向大自然学习治沙规律。灌溉工程浩大,耗费人力、物力和水资源。植物能自然成活生长,就要节约用水,何况远离黄河的沙丘还多着呢。应当作不灌溉固定流沙的示范区。”他带我们沿流沙调查天然沙地植被,指着黄河对岸大沙丘上的油蒿群落,告诉我们那就是治理流沙的样板。他还说:“这里治沙,油蒿是主力军。油蒿丛生,枝条柔软,能形成群落,能抓住沙子。籽蒿虽高大,木质化强,像筷子,但沙子闯硬不闯软,它形不成群落,固沙不如油蒿。”由于当年没有油蒿苗木,我们就挖野生油蒿苗进行栽植试验。油蒿到现在也是主要固沙植物种。
为了解决植物不灌水能否成活的争论,1956年春干旱季节3月至6月,我们进行了灌水试验,每日雇用十峰骆驼,驮黄河水轮流灌溉十个裁植区。秋季调查结果,灌水区大多数植物成活率有所提高,但也有些植物成活率反而降低。究其原因,是灌水操作不当。同时,在当年降水量235毫米条件下,不灌溉的一些植物成活率也有60%至77%,可见不灌溉的植物固沙有希望成功。1957年我们停止了灌水试验。这一年,却是三十年来降水量最低的一年,只有88.8毫米。栽植的16种植物中,刺槐、差把嗄蒿当年成活率只有0.1%一2.7%,油蒿、籽蒿成活率还在20%以上。在那些久旱不雨的日子里,望着那些千枯的苗木,我们焦急、失望。这时,领导和国内外专家来试验站。他们说:“干旱年是个很好的考验,那些成活率很低的植物,表明他们不适应这里的环境,这是一次很好的筛选和鉴别机会。”1958年,我们淘汰了那些不耐旱的种类。这一年降水量304.2毫米,像花棒等植物成活率在70%以上。经过两年的试验,我们按时提出了流沙治理的初步方案。
为了保护固沙植物植后免遭风蚀沙埋,1956年我们沿用章古台治沙的经验——平铺麦草。这种固沙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仍有风蚀。1957年我们引进苏联中亚铁路采用多年的半隐蔽式沙障(即现在我们简称为平铺式沙障),在沙丘上做了不同规格的比较试验,创造出流沙区沙丘各部位上全面扎设草方格沙障,方格大小一米见方最好,沙面风蚀轻微,对苗木保护好。每公顷用麦草五六吨,用工五六十个,一般能维持四五年。这种方法,施工简便,效果明显,既保护了植物,又防止旧地起沙,因而也保证了流沙不上铁道。草方格沙障扎设四五年后,沙障腐烂和被吹蚀,栽植的植物还不能起到固沙作用,这时又有人提出:“草方格沙障坏了又需重扎,这样无休止地扎下去,还不如灌水使植物很快长起来。”但当固沙试验进行了8年至10年时,固沙植物间的沙面上逐渐形成生物结皮。这时即使没有草方格沙障,沙面也不流动,也就无须再重扎草方格沙障了。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瑛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