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演绎辉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4448
颗粒名称: 变迁演绎辉煌
并列题名: 中卫巧用沙漠纪实
分类号: G210
摘要: 沙漠,曾是灾难的代名词。历史走到了21世纪。面对沙漠,聪明勤劳的中卫人民没有退缩,而是鼓足勇气,开始沙里淘金。
关键词: 沙漠 灾难 财富

内容

据史书记载,在清代,有一次连续刮了几天大风,原中卫县附近大片沙尘被刮到黄河东岸,狂风吹尽,竟露出了百年前被黄沙所掩埋的几百顷土地。
  沙漠,曾是灾难的代名词。狂沙肆虐之时,大片农田被掩埋,村庄被毁,居民不得一次又一次迁徙,流落他乡。
  历史走到了21世纪。
  面对沙漠,聪明勤劳的中卫人民没有退缩,而是鼓足勇气,开始沙里淘金。
  巧借腾格里沙漠在中卫市区西北部、黄河大S拐弯处形成的巨大沙丘,中卫成功打造出了吸金聚财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为了防风固沙,不断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卫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麦草方格治沙法,被誉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利用沙漠地带干燥无污染的良好条件,中卫在沙漠里打造了一个有着1200座沙漠日光温室的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沙漠里种出了品质上等的有机无公害绿色食品。
  巨大的历史变迁,演绎出了中卫人民勤劳勇敢的辉煌。就让我们走进沙坡头,看看沙坡头的前世今生吧。
  考古学家认为,目前沙坡头厚厚流沙覆盖下的是黄河一、二级阶地,再往西,是剥蚀丘陵、山前冲积扇和洪积平原,这表明沙坡头地区本身并不存在黄沙的来源,不是就地起沙。这里的黄沙都是从其西北方向来的,是腾格里沙漠扩张的结果。
  据中卫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在沙坡头区北山上先后发现了1600多幅岩画。在十几道浪起潮涌般的山梁崖壁上,连绵不绝地陈列着各种岩画,内容有狩猎畜牧、战争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灵、手足蹄印、男根女阴等。曾经生活在大麦地周围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有羌戎、匈奴、鲜卑、月氏、突厥、党项等。他们以其独特质朴的方式,在这片大自然的画板上,刻画自己生活,刻画自己所想的所害怕的所担心的所祈祷的。
  五六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也更强,这里的自然环境是相当优越的,沙坡头地区的气候也要比现在温暖湿润一些,草木繁茂,湖泊和河流纵横。
  由于军事上的原因,秦汉时期,沙坡头地区农业人口迅速增长。汉武帝驱逐匈奴以后,曾将大量部队驻扎在这里,以扼守战略通道。沙坡头地区生态环境的完全破坏,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从汉代以来,唐、西夏、元、明和清代,人类对沙坡头地区不间断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垦。从战国、秦和汉代以来,2000余年的开垦,曾创造了沙坡头地区古代灿烂的文明,但战争和过度的开垦,开荒、灌溉和耕地的废弃,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中卫县志》记载,在西北部靠近腾格里沙漠的低山丘陵中,由于植被稀少,每年有风沙时日多达900小时,最大风力达11级,流沙深达0.5米至30米,面积1068平方公里,占原中卫县土地总面积的22.69%。
  几千年的繁荣,几千年的过度掠取,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休养轮回,于是,大自然不得不用最残酷的沙漠来警告人类、警醒人类。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群众在房前屋后、渠坝、路边、荒地及沙漠边缘植树造林,防风阻沙。40年来,每年在荒漠中植树造林1000亩至3000亩,逐渐把吞压平原灌区的流动沙丘遏制住。1950年成立了卫宁防沙林场,1957年改名为中卫固沙林场。同时,穿越腾格里沙丘44公里的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开创了人类有史以来沙漠地带筑路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又修筑了通往腾格里沙漠深处的迎闫公里,为中国以及世界修筑沙漠铁路、公路提供了范例。在长期治沙过程中,中卫人民创造了麦草方格治沙法,至今仍被世界各地采用借鉴。
  可以说,上世纪中卫人民的不断努力,都是被动地防沙固沙,将沙漠视为一种优势,在沙漠淘金,却是中卫市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跨越的具体实践。
  在深入调研、勘察测算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利用15年时间在西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近150万亩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形成东西50公里长,南北10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建成中卫市的“生态屏障带”。同时,决定投资4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腾格里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通过保护性开发,整合资源,建成一个占地2万亩,形成水面1万亩和“七湖”、“八区”、“两带”、“五基地”的集生态屏障、水产养殖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加强沙漠治理、防护的同时,中卫市还不断向沙漠要效益,计划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规划建设10万亩沙漠日光温室示范基地。目前,试种蔬菜已取得成功,已建成1200座沙漠日光温室。这一做法找到了中卫农业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宁夏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在几代旅游人的努力下,如今的沙坡头旅游景区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卫也因“沙坡头”这张王牌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了解。
  市委、市政府还积极支持中冶美利纸业在风沙危害极为严重的西风口区域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营建以速生杨树为主的造纸原料林,解决自身造纸原料来源难题。近年来共累计投入6亿多元,在腾格里沙漠沿线,建设了8个林区,营造了50万亩规模的速生林。这种工业化治沙模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企业通过在沙漠种树为制造纸张提供原料按照目前一亩地产10立方米木材计算,8年后可获得500万立方米的造纸原料,同时还能每年为当地农民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按每人每天50元计算,每人每月收入达到1500元。更重要的是防沙造林改善了中卫市的生态环境,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谢亚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