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流沙治理科研30年(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929
颗粒名称: 沙坡头流沙治理科研30年(上)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5年,在沈阳的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里,朱济凡所长正在会议室召集小型会议,要求林土所承担包兰铁路迎水桥到孟家湾一段铁路两侧的流沙治理研究任务。
关键词: 土壤 研究所 会议

内容

那是1955年一个地冻天寒的日子,在沈阳的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里,朱济凡所长正在会议室召集小型会议,到会的有几位所级领导和防护林组长李鸣冈。我当时是组内业务秘书,也被邀请参加。会上宣布了国家计委委托中国科学院、铁道部和林业部三单位的联合来文,要求林土所承担包兰铁路迎水桥到孟家湾一段铁路两侧的流沙治理研究任务,在1958年通车前提出治理方案。到会的人都没有到过那里,谁也不了解情况。根据来文只知道包兰线是首都通向大西北的动脉,流沙不治理火车就通不过。朱所长说:“接受国家任务,我看这是好事,说明组织对我们信任。搞治沙研究,你们可以大显身手。”刘慎谔副所长表示:“这是任务带学科,可以在工作中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人才,我愿送他们去现场。”李鸣冈教授表示,愿去现场工作。会上决定,以防护林组当时在章古台研究治沙的人员为主,由李教授负责,进行组队。几位副所长表态,缺什么学科的人员,选中谁就叫谁去。我也被选中,并为有机会为祖国边疆建设贡献力量而暗自喜悦。
  1956年春节刚过,所领导和各室领导为我们第一批进关(山海关)远行到大西北的工作组开会送行。所领导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要团结一致,努力完成任务,与合作单位搞好关系,打响进关第一炮。行政领导要我们安心去西北工作,他们保证做好后方的家属工作。我们也向领导和同志们保证,尽力做好工作,并每月向所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启程后,刘副所长一路上给我们搜集固沙苗木和种子。李鸣冈教授对青年人提出组织纪律约法三章。铁道科学院铁道科学研究所翁元庆所长由兰州接我们进入当时属甘肃省的中卫县。那时公路很差,汽车又常抛锚,200多公里的路程竟走了3天。翁所长在县城为我们雇上骆驼,大队人驼,浩浩荡荡,一摇三晃地到了沙坡头。在沙丘上他给我们介绍了铁路治沙的要求。
  包兰线由迎水桥到孟家湾的流沙长16公里,是沿线六段流沙中最严重的地段。沙坡头位于腾格里(蒙语辽阔的意思)沙漠东南缘,属于干旱的草原化荒漠带。流动沙丘起伏高大、密集,一望无际。春天刮起大风,风沙弥漫,数日不见天日。流沙背风坡下偶有几株植物,但整个流沙区植被总覆盖率不到1%。多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湿沙层含水量只有3%左右。流沙覆盖在红色沙岩上。前面虽有黄河流过,但沙丘到黄河水面垂直高度达90米到300米。黄河岸边,在沙漠包围之中,有20余家农户聚居,叫童家园子。站在沙丘上向童家园子望去,似有天上人间的感觉。过去,这里交通工具靠羊皮筏子在黄河中行驶。偶尔有人走旱路,要爬上那段大沙坡,坡陡干沙厚,走三步退两步,真像《中卫县志》所载:“流沙没胫,人马惮行。”我们就选定沙坡头这段流动沙丘(现在的K707—K709)作为试验地。这里虽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艰苦,但它既有代表性,又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治理沙丘,我们感到心慌。因为我们这个队伍只有在辽宁、章古台沙地治沙3年的经验,而章古台沙地与腾格里沙漠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那里是柳河(辽河支流)中下游沙地,原来是草肥水足的牧场,由于过度开垦、采樵和放牧,破坏了沙地植被,形成了斑块状的流沙,经过风的吹蚀,堆积成沙丘。丘间低地较大,地下水位1米至3米,年降水量约500毫米,恢复植被较为容易。而沙坡头的自然条件比章古台差得多,任务期限又紧迫,不能采用先查资料,待搞清自然规律后再进行治理试验的常规做法,必须兼程进行。
  摆在我们面前有重重关口。沙丘上栽种植物,不灌溉能否成活?哪些植物耐旱?怎样保护植物不被风蚀沙埋?怎样栽种植物才会成活率高、生长好?这在国内找不到成功的经验,世界其他沙区也找不到类似的治理样板。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瑛心
责任者
朱济凡
相关人物
李鸣冈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