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景区”不是门票涨价的理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3914
颗粒名称: “保护景区”不是门票涨价的理由
分类号: F129
摘要: 对公众而言,风景名胜区是公共财产,人人有权享用,经营者只是受委托管理。但在他们看来,景区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恰恰是谋利的工具。
关键词: 景区 门票 谋利

内容

一些地方景区管理部门一直想捂的,正是群众想知道的。尽管有国家发改委的“限涨令”,但临近“十一”黄金周,仍有不少地方上调景区门票价格,多的涨幅达到70%。著名景点渐成“贵族景区”,令众多游客望而却步。
  判断景区门票涨价是否合理,一个重要依据是票价的真实成本。国家著名景点——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年至2008年的收支清单,清楚地揭示了一些景区门票涨价的玄机:一是景区收入过度依赖门票经济。这个景区3年间门票收入9亿多元,占景区总收入的90%以上。二是事业性支出和建设资金支出多。这个景区3年间事业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等)达3.7亿余元,占门票收入的40%。三是景区日常资源保护经费是零头。这个景区3年间的日常资源保护支出只有6371万元,仅占门票收入的7%左右。
  显然,门票涨价是为了保护景区资源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门票价格涨与不涨、怎么涨,其实反映了管理者的发展观问题。在一轮又一轮的门票涨价风潮中,不同的发展观决定了景区资源是与民共享,还是与民争利。
  对公众而言,风景名胜区是公共财产,人人有权享用,经营者只是受委托管理。但在他们看来,景区资源的稀缺性和垄断性,恰恰是谋利的工具。同时,缺乏总体发展思路,因循守旧的管理方式,使一些景区把发展的“宝”全数押在门票收入上,基本不考虑开放式发展。正是这样的发展观念,使不少景区经营管理者心里唯有门票收入。
  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念左右下,一些景区最终既得不到保护,也会失去旅游市场。因为,对游客而言,过高的门票超过承受能力,再好的地方大家也会说“不”。如今,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宁夏、湖南、内蒙古等地的景点就宣布今年长假期间不提价,福建等地区则推行假日门票“八折令”,这些举动都在百姓中赢得了认可。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芳
责任者
张丽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