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 赞叹 希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30001441
颗粒名称: 震撼 赞叹 希望
并列题名: 全国各大媒体记者茨园·瓜地行采访记
分类号: F329
摘要: 2009年7月27日,沙坡头区兴仁镇硒砂瓜基地、中宁县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和中国枸杞商城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卫特色产业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 硒砂瓜 媒体记者 富民产业

内容

7月的中卫,处处涌动着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勃生机。
  7月27日,沙坡头区兴仁镇硒砂瓜基地、中宁县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和中国枸杞商城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卫特色产业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又是一年丰收时,中宁县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的农民收获了沉甸甸的喜悦。
  “哇,好甜啊!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吃过这么新鲜、香嫩可口的枸杞。”刚到中宁县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时,很多记者对中卫的这一品牌产业发出了赞叹。
  据了解,近年来,在中宁县万亩枸杞观光示范园的带动下,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已达18.1万亩。枸杞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基地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目前,中宁县巩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10.41万亩。今年,全县从事枸杞生产、加工、营销的人员达20余万人。
  对一般人来说,3个多小时的行程,别说去拍摄照片和采访了,就是光坐车都够呛了。但记者们被硒砂瓜基地满眼的绿色所感动、所震撼,顾不上疲惫,一下车便开始忙活起来。
  初到瓜田,很多记者第一感觉是震憾。在干旱的砂地里,在石头缝里,“蹦”出一个个翠绿的硒砂瓜。第二感觉是赞叹,大片的瓜田把原本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绿洲。第三感觉是希望,给老百姓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在他们眼中,石头缝里能长成硒砂瓜,更多体现的是中卫人民一种不屈的精神。
  “现在这里的荒山披上了绿装,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发展的希望、致富的希望,这是一种精神。”西安日报社的记者白刚感叹着,他说能有这样好的新闻真是难得,回去一定要多写几篇好稿件。
  瓜农们讲述的种瓜史是一个个发家致富的动人故事,感谢党和政府的话说得那么自然由衷。
  “硒砂瓜真是一项神奇的产业,它不仅让这里的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同时改善了干旱带的生态环境。”在现场,看到这么多记者,兴仁镇的赵兴禄老汉望着自家瓜田里成熟待售的硒砂瓜乐得合不拢嘴,并与记者搭讪:“你们可一定要为我们好好宣传,政府真是给我们指了一条吃饭路。”
  兴仁镇的一位讲解员的“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以前咱这地方种啥啥不成,大家就比谁穷,谁收到的救济多。如今都比谁种的瓜好,卖得价钱好,谁的日子过得好!”以前种粮食,农民没有啥指望,只以退耕还林补助款和打工收入为生活来源。但现在都比着谁家的瓜种得多。
  这是一次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卫之行。
  这是一次宣传中卫的感动之行,更是一次中卫品牌之行。回首一天的“瓜地行”征程,记者们感概万千——
  那就是真正领略了硒砂瓜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拔穷根”产业,它否定了宁夏中部干旱带“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论断,创造了一个个致富神话与奇迹!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者:中卫日报社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春燕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卫市
相关地名
中宁县
相关地名
沙坡头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