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学荣先生未了的中卫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7040
颗粒名称: 谭学荣先生未了的中卫情结
分类号: K82
摘要: 谭学荣先生祖籍江苏南通,现年78岁,本科学历,无党派人士,著名文史专家,1958年在上海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中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人说,谭学荣曾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务主任,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教学经验,正是由于他的治学严谨,对学生的严历,以及在那错误的年代不识时务地倡导了“学富五车”而就此毁掉了锦绣前程。他在中卫整整生活了40年,中卫的山水和风土人情早己融入了他的血脉中,也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卫人。
关键词: 传记 文史学家

内容

谭学荣先生祖籍江苏南通,现年78岁,本科学历,无党派人士,著名文史专家,1958年在上海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中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有人说,谭学荣曾是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务主任,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教学经验,正是由于他的治学严谨,对学生的严历,以及在那错误的年代不识时务地倡导了“学富五车”而就此毁掉了锦绣前程。他在中卫整整生活了40年,中卫的山水和风土人情早己融入了他的血脉中,也便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卫人。
  那是一个集体发烧的年代,谭学荣和许多人一样,经历了各种运动的冲击,他扫过大街,掏过大粪,挨斗挨打,但也有一些温馨的回忆。他庆幸在他艰难的人生岁月中,曾认识了文坛前辈何满子、郑逸梅先生并过从甚密。1978年,谭学荣被平反了,可以调回上海工作,但他却选择继续留在中卫,精力依然充沛地投身于中卫的教育事业和社会活动之中。他被当选为原中卫县政协副主席,主管文教工作,组织领导县志编纂、文史资料整理等。他不图虚名,只企盼中卫的文化脉络再清晰一些,特别是在整理出版系列《中卫文史资料》时,一丝不苟,对每一个在中卫历史上存有业绩的名人都不放过,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令很多人感动。而他亲笔撰写的《饲鹤赠鹤》、《于右任与先祖组云公》、《关于中卫知县王树楠》、《朱圈奖掖受用终生》等文章更是一种精神的向往和象征,就像是把一些文化的苗子放入了中卫的土壤里,小心侍奉着, 待其茁壮成长。凭着赤诚浓厚的中卫情结, 他捜集整理并提供完整的地方风物掌故资料,硬是恳求学界泰斗们为他的第二故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何满子先生的《沙坡头碑记》、郑逸梅先生的《中卫高庙碑记》。
  香岩沙毛宇内祈,蒙茸九曲藐姑衣。 旃裘列里承嘉拜,京兆王家见亦稀。
  沙毛山羊属于国家级优良家畜品种, 新中国建立后定名为中卫山羊,多年来设置专门科研机构进行保种繁育和商品生产。这首赞美中卫地方物产“沙毛山羊”的佚名诗,以极其精美工整的词藻,抒发了作者真挚的胸臆,阐释了中卫山羊羔皮的珍稀名贵和优秀品质。
  按谭学荣老先生所讲:“在卫几十年, 能找的典籍大致翻阅过了,找不到出处,山羊终是我没有完成的作业。”据考证,此款诗作曾以楷书风格题写于中卫高庙大雄宝殿前东南檐板上,与另一幅随手挥成的“肚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形成鲜明对照。为了不至于隐没史料,谭老先生于15年前专程恳请全国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书丹 《沙毛山羊》一款,以备资鉴。
  承蒙学荣尊长教导,现刊披供赏并祈方家同道査询本诗文作者,另附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虹先生题赠的墨宝“天下黄河富宁夏首富中卫” 一帧,以期光大地方风物。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范学灵
责任者
谭学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