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锤炼具备的三种境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6775
颗粒名称: 领导干部应锤炼具备的三种境界
分类号: D262.3
摘要: 清朝著名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
关键词: 干部工作 行政管理

内容

清朝著名学者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锤炼具备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要具备眼光远大,志向坚定的境界。领导干部身负重托,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义务。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要不辱使命,有所作为,就必须有矢志为民的信念,有志存高远的追求,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而不管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还是“独上高楼”的寂寞。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坚持“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原则,谋事干事,廉洁自律;就是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发展不断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物质、文化利益;就是要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贪图虚名,不急功近利,经常用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工作的质量高低和效果好坏。
  二要具备艰苦奋斗,经得起考验的境界。对于文人学士来说,目标确立以后,还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苦学,要舍得付出,乐于付出,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做学问如此,干其他事情也如此。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志立起来,比文人学士立志更为不易,除了要有锲而不舍的劲头,还得有淡泊名利的境界。作为领导干部,生活中可能会面对更多的考验和诱惑,要达到这第二种境界,尤其需要有恒心和定力;努力做到心态平衡、不骄不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三要具备独立思考,有所发现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的大意是,在历经了第一和第二种境界之后,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这一点对于领导干部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领导干部如果爱热闹、慕虚荣,不愿下真工夫、 苦工夫,不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却希望出现奇迹,争得彩头。甚至热衷于迎来送往、 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更有甚者不学习、不钻研,工作浮于表面,有的急功近利,大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纵观这些现象,这第三种境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包括进得去、出得来的两层意思:一是眼睛不要总是在 “众里寻”,而要转向“灯火阑珊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群众那里获取智慧,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二是心要静,能够从各种束缚之中摆脱出来,不逐虚名,多干实事。这样,才能不求而自得,干出成绩,推动工作。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生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