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村庄的背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4408
颗粒名称: 致富村庄的背后
分类号: F323.8
摘要: 走进沙坡头区宣和镇宣和村村支部的大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全体村干部的工作考评表。考评表让本村和外来办事者对每个人的工作一目了然,此表一推出,就引起镇上负责人的高度关注并被推广。如果说2004年是宣和村发展的嬗变之年, 那么接下来的几年就可称其为裂变之年,2006 年人均纯收入396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4亿元。
关键词: 农业收入 农民致富 农业生产

内容

走进沙坡头区宣和镇宣和村村支部的大门,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是全体村干部的工作考评表。考评表让本村和外来办事者对每个人的工作一目了然,此表一推出,就引起镇上负责人的高度关注并被推广。
  如果说2004年是宣和村发展的嬗变之年, 那么接下来的几年就可称其为裂变之年,2006 年人均纯收入396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4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4亿元。
  俗话说,手里没有米,叫鸡都不理。宣和村村委会曾经因为没钱,不能为群众办事,陷入 “有心办事、没钱买单”的困局。
  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究竟怎样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求真务实中开拓创新。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按照区域产业特色、经济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特色路,唱地方戏,打破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强化班子领头雁作用。农村要想富,关键要有一个好“龙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 “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作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基本要求,使换届后的村干部队伍更年轻化、知识化,涌现了一批“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能人”。
  宣和村共有14个组,3689 口人,86名党员,共有耕地2910亩,宝中铁路、卫宁公路、中营高速公路横穿而过并留有出口,交通发达。 针对这一有利条件,该村1992年利用宝中铁路补偿的120万元,釆用“反租倒包”的方式, 租用农户60亩土地,给农户分红的形式,兴建农贸市场,共建房屋120余间,年收承包费25 万元。随着宣和禽蛋产业的快速发展,该村于 2000年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占地40亩的宣和禽蛋批发市场,年收承包费10万元,同时吸引各界人士到该村投资创业,先后建成农副产品基地北区和南区,年创产值8000万元,解决劳动力600余人,切实给村民带来了实在的效益。
  前些年,王世军就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那时,遇到大事小事,村上一分钱都拿不出来。但自从宝中铁路征用农户的土地后,他们用补偿金在集贸市场上兴建了摊位和店面,既保证农户不减收,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25万元的收入。从此,村上“无钱办事”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是宣和村小康蓝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依托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大合唱、主旋律越来越响亮。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该村充分利用地处宣和中心地带的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第二三产业,目前,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达 1200余人,经济收入占到30%以上。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采取“典型引路、科技助推、协会带动”的办法,积极引导本村农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为了使广大养殖户尽快掌握养殖技术,真正走上科学养殖的路子,村党支部集中对养殖户进行畜禽养殖专业技术培训,有效带动了畜牧经济的发展。同时,注重科技推广,品牌营销和产业化经营, 发展特色农业和二、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近年来共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6项 3000亩,新建山芋储藏窖300栋,标准化羊只暖棚149栋。
  该村充分发挥地域中心优势。近年来兴建日光温室80栋,兴建养猪小区2个,全村猪存栏5200头;养鸡园区1个,鸡存栏28万只;养牛园区1个,奶牛存栏1200头,畜牧业收入占到人均收入的30%以上。
  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近年来硬化道路10 余公里,新建农宅示范点3处,新建农民小康住宅楼3栋,60户农户搬进城市人所享受的楼房,农村砖混建筑住房达到60%以上,安装有线电视400余户,900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投资 240万元兴建宣和小学教学楼2栋,学生入学率达100%;投资30万元建设了村卫生所,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投资60万元建设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大楼,解决了党员 “无地议事”的窘境。
  改善生态环境。如今宣和村铺绿展翠,在一派青山绿水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越来越红火。
  怎样才能让宣和村老百姓创新观念,兴绿富民?在实际工作中,该村充分发挥七星渠南岸优势,大力支持农民发展经果林,该村经果林种植达到800余亩,果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以前,该村村民王宝福只是靠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生,日子过得很紧,但自从村上大力引导村民发展经果林这一产业后,他也种植了十几亩苹果,几年后,他收到了很大效益。种果树的农户富裕了,带动了全镇的种果树热,同时也美化了环境。目前,全镇各村都有以果园和瓜园为主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其中果园面积达1396亩,瓜园面积达6241亩,全镇13个 “空壳村”走向了富裕,2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达76.7万元。
  付出总会有回报!今年,宣和村被国家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全区农村三个代表学习先进村”。
  数据和荣誉或许是枯燥乏味的,但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它反映的是一个村子建设的规模、开发的速度、文明的成果和蕴含的潜力。作为一个曾落后的村子,其飞速发展的根源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先导,这就是宣和村飞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春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