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刺绣:从“炕头”走向“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20003983
颗粒名称: 海原刺绣:从“炕头”走向“产业”
分类号: F241
摘要: 引子,当前,在党中央积极倡导“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动全民创业,真正实现富民,成了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海原县发展回族刺绣,推动“绣娘经济” 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十年九旱的海原,每年在外务工的劳务人员达10万以上,有5万多农村妇女留守家园。如何让这些留守妇女在操持家务和挣到“票子”上两不误,是海原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多年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 创业 就业

内容

引子,当前,在党中央积极倡导“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推动全民创业,真正实现富民,成了各级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海原县发展回族刺绣,推动“绣娘经济” 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十年九旱的海原,每年在外务工的劳务人员达10万以上,有5万多农村妇女留守家园。如何让这些留守妇女在操持家务和挣到“票子”上两不误,是海原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多年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海原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当地妇女都能绣上几针的传统优势,通过能人带动、职教培训、协会拉动全力打造“绣娘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的新路子,他们探索发展地方民族特色产品的路子值得总结。
  家住海原县城文联路的谢志霞自去年10月份在海原县职业中学参加了刺绣培训后,就一直在该校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的刺绣车间做刺绣工,每月的收入超 .过1000元。如今,在海原县城乡妇女中掀起了刺绣热,数千名家庭妇女靠刺绣填补家庭收入。2家专业刺绣协会和海原县职业中学刺绣培训基地带动了海原刺绣从 “炕头”走向“产业”。 乔亚茹:海原“绣娘经济”的开拓者海原农村有着刺绣的深厚渊源,农村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室内装璜、床铺家具都喜欢用刺绣作品作为装饰。农村妇女以精湛的刺绣手艺受到众人的褒奖。
  把海原民族刺绣引向市场, 让一件件刺绣作品成为商品的第一人就是乔亚茹。出生在海原农村的乔亚茹,经过10年的打拼, 变成了海原“绣娘经济”的开拓者、民族刺绣业的引领者。
  乔亚茹的外祖母和母亲的刺绣手艺都是祖传的,她从小便在她们刺绣艺术的熏陶中成长起来,对刺绣有着极深的感情和独到的悟性。
  2005年,迫于生计,乔亚茹便想用刺绣打开一条生活之路。她曾经在电视上看到,四川万州有一位叫张红的姑娘靠发展刺绣鞋垫走向了致富路,她的创业经历给了乔亚茹很大的启示和动力。
  乔亚茹和丈夫宋洪勇决定到四川去“取经”。费尽周折终于到了四川万州,慕名找到的张红被他们的热情感染,在刺绣技艺和经营方式上都毫无保留地给乔亚茹夫妇给予指点。
  学习考察回来后,乔亚茹在海原县城租了一个店面,采购来了花线、绣架、布料。2006年年初,乔亚茹夫妇的“千珍绣”店开张了,店名意为“千针万线绣出珍贵的刺绣艺术品”。
  然而,开张几个月,生意并不尽如人意。在海原,几乎所有的姑娘媳妇都能绣上几针。绣花鞋垫并不稀罕,专门开个铺子卖鞋垫倒是个稀罕事。
  直到2006年的6月。有一天,有人一下子要100双绣花鞋垫,每双20元。惨淡经营数月的乔亚茹百感交集,一下子进账 2000元。这一天就是个转折点, 之后,她的生意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乔亚茹夫妇将海原刺绣与市场的成功对接,引起了海原县有关部门的注意。
  刺绣一词不断出现在海原县一些单位甚至县委、县政府会议上和文件中。在共青团海原县委员会的帮助下,乔亚茹成功申请中国国际青年创业计划,获得了5 万元无息贷款支持,并申请注册了 “千珍绣”商标;县委宣传部与文化旅游局主办的剪纸刺绣展览使更多人认识了刺绣;县政府为他们免费提供场地,成立了刺绣协会...如今,乔亚茹的绣花鞋垫已形成祝寿、贺喜等7个系列。
  “千珍绣”已经培训学员超过500人。其中300人固定从事刺绣业,100人还成了刺绣能手。 每位刺绣能手月收入可以达到 1500元至2000元。
  目前,乔亚茹还把“千珍绣” 分店开到了银川文化城。银川和海原两家店每月平均能卖出3万多元的刺绣产品。
  职校培训:拉动产业群体刺绣在海原虽经祖祖辈辈传承,但终究只是妇女们农闲时节的活计。要让妇女们“炕头”从事的刺绣走向市场,就必须有系统的培训,拉动产业群体,才能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才能更多地增加农民收入。
  据有关部门调查,海原县从事刺绣的妇女达5000人,而这些妇女的刺绣除少数为祖传外,大多数是自创,从作品的构思、创意、制作、色调的选配等方面都缺乏专业化、品位化、艺术化。
  海原县职业中学肩负起了刺绣系统化的培训工作。职业中学校长潘建国设想,要通过培训,将民间刺绣加工从散、小、少向集中化、 市场化、规模化整合,使民间手工艺术商品化、产业化、经济化,打造海原回族刺绣的专业品牌。
  为了借鉴经验,少走弯路,职业中学先后8次派人到甘肃庆阳考察,4次赴江苏苏州学习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工艺。为了调査市场,打开销路,潘校长奔赴全区各市、县以及旅游景点调研, 了解到宁夏的刺绣很受全国各地游客喜爱,特别是海原回族刺绣产品供不应求。
  2008年年初,在县委、县政府和县人事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原县职业中学开始了刺绣培训工作。通过宣传、动员,目前已培训初、中级刺绣技术工700 多人。
  2008年4月,海原职中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公司生产的刺绣作品结合了周边省区以及“苏绣”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的海原回族刺绣。 作品一针针绣出美好祝愿,一线线凝结浓厚深情,具有很高的纪念、收藏价值,受到了市场的广泛青睐,销售价格不断攀升,并被选为自治区五十大庆礼品馈赠来宾。
  截至去年年底,海原职中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绣工共创收300 多万元,人均月纯收入1000元。 公司纯利润65万元。目前,公司车间共有20名固定女工从事刺绣产品的生产,在册刺绣女工368人分散生产,刺绣产品供不应求。
  近日,海原县职业中学又被自治区扶贫办批准为“宁夏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技能(刺绣)培训基地”。目前,该校正在进行中长期刺绣培训班的招生工作。
  刺绣协会:延伸“产业链”2008年11月,海原县出台了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鼓励刺绣和剪纸发展。 当年便有2家刺绣协会应运而生,以民间资本为主,采取协会+ 农户模式,向经其培训的妇女提供刺绣纹样,由她们带回家制作, 以保护价收购,产品由协会精包装后对外销售。
  目前,海原县这2家具有实力的刺绣行业协会对全县1500 名妇女进行了最为基本的免费培训,并与她们建立起较为稳固的 “订单合作”关系。行业协会还建立有专门的设计开发队伍和营销网络。
  刺绣行业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海原刺绣由分散式到集约式发展的转变,为遍布全县各地的“绣娘”提供服务,目前,逐步已经形成了集刺绣设计、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队伍,推动农村妇女走上创业就业之路,延伸了“产业链”。
  “'绣娘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规模经济和集群经济,这种发展模式不是分散、单一的,如果没有行业协会把分散的’绣娘’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就无法发挥集聚优势。”海原县民间剪纸刺绣开发研究协会一位副会长如此定位他们行业协会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设有时政、区内要闻、时讯纵览、社会、经济、科教、法治、民生等专版。《中卫日报》与中卫市科协于2008年1月联合开设《科学普及》专版,每月两期,主要内容有《科学聚集》、《E时代》、《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命科学》、《生活百科》、《应季提醒》、《农事问答》及《科普动态》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