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张寨的“红枸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3561
颗粒名称:
张寨的“红枸杞”
其他题名:
“告别贫困”系列报道之三
分类号:
F326.1
摘要:
在海原县兴仁镇郝集村张寨组的枸杞园里,有一座格外显眼的二层小楼,村民称这座楼为“枸杞楼”。此楼的主人是该组25岁的姑娘李婧— 海原县兴仁镇枸杞流通协会理事长,当地村民称她为“红枸杞姑娘”。8月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今年,郝集村张寨组村民王和的枸杞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他告诉记者:“枸杞已经卖了5万多元, 今年枸杞每公斤卖到了30元,比去年的价格翻了一番。”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种植业
内容
在海原县兴仁镇郝集村张寨组的枸杞园里,有一座格外显眼的二层小楼,村民称这座楼为“枸杞楼”。此楼的主人是该组25岁的姑娘李婧— 海原县兴仁镇枸杞流通协会理事长,当地村民称她为“红枸杞姑娘”。
8月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今年,郝集村张寨组村民王和的枸杞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他告诉记者:“枸杞已经卖了5万多元, 今年枸杞每公斤卖到了30元,比去年的价格翻了一番。”记者在张寨组采访,除感受到枸杞的收益给大家带来的喜悦外,村民都不约而同地和记者谈起了“红枸杞姑娘”李靖。
2002年暑假,上大学的李婧发现村子里的100多亩枸杞地只剩下了 50多亩。当年,由于村民没有好的种植技术,枸杞收益不好,很多村民把多年的枸杞树挖掉改种其他农作物了。当时在陕西电子科技大学上学的李婧看到这些很伤感,于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她开始关注枸杞种植,并萌发了 创业、立志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念头。 大学毕业以后,李婧不顾爹妈的反对,毅然回到了村上开始种植枸杞。
“村里的枸杞种植之所以没有好收益, 不是因为土质不适宜,而是种植技术和销路的问题。”李婧谈起枸杞产业时显得很老练,她说:“在种植枸杞之初,我经常到枸杞种植大县中宁学习枸杞种植、管理技术,并购买了大量有关枸杞种植的书籍、科教片, 边学边干。”李婧的父亲说,是李婧的决心和勇气打动了他,才同意把家里的10多亩枸杞交给她来管理。
2003年,李婧从外地购进了新的枸杞品种,请来技术人员做顾问,首先在自家的10多亩枸杞地里做试验。“她的这种举动,让我们这些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着实吃了一惊!”村民左生真回忆说。“我心里有底, 因为我相信科学,相信技术。”李婧给记者这样解释她当年的举动。
2004年夏天,村里的枸杞相继染上了病虫害,唯有李婧新引进的枸杞没有得病。 李婧翻阅资料,到处请教技术人员,终于为村民们解决了难题,病虫害得到了控制。
“从枸杞受灾中我们认识到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大家开始主动来找李婧学技术。” 现在已经拥有30亩枸杞种植规模的张维太说。通过租赁村民的承包地,不到4年的时间,李婧的枸杞种植规模已经从刚开始的1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200亩。由于李婧的引导和县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张寨组的枸杞种植也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了2000多亩,人均10亩,枸杞带来的收入达到户均2万元以上。 随着枸杞种植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李婧认识到,只有联合更多的农户共同发展,才能把兴仁镇的枸杞产业做大做强。2005年,海原县兴仁镇枸杞流通协会成立,大家推选李婧担任协会理事长。
“通过协会的推介和宣传,我们的枸杞因为颗粒饱满,含糖量高,价格很高。”张寨组枸杞种植户常耀选说。在协会的带动下, 兴仁镇枸杞种植面积从不足千亩发展到了近万亩,当地枸杞种植户的收入不断增加。
“种植枸杞的收入不错,我在继续扩大枸杞种植规模的同时,还盖了这二层小楼,给大家提供服务。”李婧介绍说,协会经常聘请专家在这里给种植户进行科技培训,这里成了村民开会学习的中心。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