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儿岘汽车运输业的“三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1809
颗粒名称: 因儿岘汽车运输业的“三奇”
分类号: F540
摘要: 因儿岘是海原县蒿川乡罗全村的一个组名,因贫困而出名,是个典型的靠政府救济的地方。顺着沟壑纵横的大山脊梁爬去,干旱让因儿岘的大山秃了顶。虽然近日下了几场雨,但这里依然是夏的季节、冬的景象。 因儿岘地处罗全村腹地,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常年缺水少雨是制约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农民致富

内容

因儿岘是海原县蒿川乡罗全村的一个组名,因贫困而出名,是个典型的靠政府救济的地方。
  顺着沟壑纵横的大山脊梁爬去,干旱让因儿岘的大山秃了顶。虽然近日下了几场雨,但这里依然是夏的季节、冬的景象。 因儿岘地处罗全村腹地,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常年缺水少雨是制约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记者了解到,在这样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村庄里,有一批走南闯北的“养车”人,因儿岘组57户村民中竟有一半以上从事长途汽车货运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专业组”,不由得暗自称奇。
  一奇:“羊把式”变成“车把式”在因儿岘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马彦福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因儿岘人的生活很简单, 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放羊。受地理环境制约, 这里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因儿岘几乎成了贫穷的代名词。后来,国家实施封山禁牧政策,羊再也不能上山了,蒿川乡党委、政府鼓励群众“走出去”,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第一个走出因儿岘的牧羊人,看到其他地方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过够了穷日子的他们开阔了视野,传统的思想观念被打破了,他们开始寻找、思考发展的出路。
  穷则思变,变则通。2004年10月,在外地替别人“跑车”的陈小军、白风平、马成林3位村民,靠举债、贷款购买了 3辆汽车,开始了跑货运的生涯。他们的超常规行为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经常挂在嘴边的谈资。“放羊娃也能当司机?”“连路都不通的因儿岘也能养大车? ”一时间,因儿岘打破了昔日的平静。人们在焦急中等待着、议论着、观望着……陈小军、白风平、马成林他们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们凭着山里人的诚实守信和吃苦耐劳,在汽车货运行业里站稳了脚,挣了钱,还掉了部分外债,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放羊娃能当司机! ”这极大地触动了因儿岘人的神经,祖祖辈辈以放羊为生的“羊把式”们纷纷效仿,变卖羊只买货车,摇身一变成为了“车把式”。
  二奇:57户的小村庄“养”了 27辆车两年多来,因儿岘的汽车运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今年5 月份,全村共有各类大型运输车辆27辆,平均每2户就拥有一辆,平均每1个月新增一辆,发展速度之快,让人不敢相信。
  货运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全村群众的就业。因儿岘是个小村庄,只有57户304 口人,除去妇女、老人和儿童,青壮年男劳力也就100来人,但他们中有40%的人懂汽车驾驶,并取得了驾驶资格证,80%的年轻人从事汽车货运相关工作。他们很多都是 “兄弟连”或“父子兵”,兄弟共同作战,父子一齐上阵,苦心经营着汽车运输,努力改变着生活,憧憬着未来。如今的因儿岘人,生活好过了、衣着光鲜了、腰杆也挺直了。
  三奇:妻儿没见过自家的车记者走进因儿岘的村庄时,已是正午, 炊烟萦绕在村庄上空。马成林的妻子从水窖里打了一桶水给刚刚放学回家的儿子做饭。 孩子问妈妈:“妈,我爸一直说带我去坐咱们家的车,可他就是不带我去。”“你好好上学,考完试,到暑假了让你爸带你去看看咱们家的车。”记者在和马成林的妻子攀谈中了解到,因儿岘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与外界的通道只有一条人行的小道,不通大路。更新鲜的是,有的农户养车一两年了,家里的妻儿却始终没有见过自家的汽车是啥样儿。 由于没路,汽车进不了村,只能停放在海原县兴仁镇,车主们再乘三轮车或摩托车回家,所以妻儿就见不到自家的车。
  不过,因儿岘不通车的历史也将结束。 近期,海原县交通局已对罗全村因儿岘的村道建设进行了勘测,不久将开工建设, 届时因儿岘人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将被彻底打通。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彭红兵
责任者
马小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