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着诗歌迎风走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1289
颗粒名称: 追寻着诗歌迎风走来
其他题名: 青年诗人刘乐牛的写作心路
分类号: I03
摘要: 2003年的一天,在去单位的车上,我随意翻阅着一本《星星诗刊》,一个我不认识的青年将书要过去看。通过交谈,知道他叫刘乐牛,并已出版了一本诗集《苦涩的甜蜜》。因为相同的爱好,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后来撤乡并镇,他竟成了我在中宁县大战场乡的同事,那时我对他已很熟悉。
关键词: 诗人 诗歌 中卫市

内容

2003年的一天,在去单位的车上,我随意翻阅着一本《星星诗刊》,一个我不认识的青年将书要过去看。通过交谈,知道他叫刘乐牛,并已出版了一本诗集《苦涩的甜蜜》。因为相同的爱好,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后来撤乡并镇,他竟成了我在中宁县大战场乡的同事,那时我对他已很熟悉。
  刘乐牛自小喜欢文学,这感谢他有个慈祥而又知识渊博的爷爷。爷爷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在他五六岁,或者更小的时候,爷爷就开始给他猜谜语、说评书,当他会看小人书时,已对《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人物非常熟悉。而他的作文,更是常常被老师作为范文拿到讲台上去读。当然,他那时还并不知文学为何物,更没有意识到是爷爷,在他小小的心田里种下了第一粒热爱文学的种子。
  而刘乐牛迷恋上阅读文学著作,则是到县城读初中的时候。因来自农村,土里土气, 常常受到城里学生无端的欺负,在多次反抗无果的情况下,原本活泼好动的他,渐渐地不爱说话,先是远离同学,后来变得不爱接触任何人,直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成了别人眼中孤僻、冷漠的学生。但初中生活的孤独和压抑,却使他养成了读课外书的习惯。在初一时,他就在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每天中午放学后,就将自己埋进诸如《少年文艺》之类的图书里,其中不乏有被书中的情节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开始过早地思索起了人生中的很多问题。
  刘乐牛虽然很早就爱读文学作品,但那时的人生理想,却是能成为一个像爱因斯坦那样远离世俗的科学家。这在成人看来很自不量力的想法,却是那个年龄的他在自我封闭时的真实心情。也是在这个时候,还不知道爱情为何物的他,却在不设防中陷入了初恋的旋涡。虽然理智告诉他绝不能在这个时候谈恋爱,但对方那挥之不去的影子,却魔法般地诱惑着他,使他浮想联翩,以至后来他无论怎样调整自己,就是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失眠及神经衰弱严重影响着他。而那时的他,因为长期不愿与人接触,连说一句正常的话都口吃,再加上一个性格倔强的农村孩子无法言说的自卑与自尊心理,更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境。
  一天,无法入睡的他顺手拿本书来催眠,不想却是一本《六盘山》杂志。在随意翻阅的过程中,刘乐牛意外地读到了几首爱情诗,是那几首诗所传达出来的情绪,触动了他当时压抑的情感,说出了他欲说而说不出来的话,他觉得自己的内心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以前他虽然爱读课外书,却很少读诗,但那个夜晚的阅读体验,一下子让他迷恋上了这种文学体裁。世界上还有这么优美的文字?从那时起,他近乎疯狂地迷上了诗歌,也开始尝试自己写作。每写出一首自己认为的好诗都会令他兴奋不已,少年的他,就这么被自己的诗歌梦想激励着,有时竟会把自己稚嫩的诗和诺贝尔奖联想在一起。说起少年时的轻狂,他还深感不好意思。
  随后,刘乐牛阅读了大量的诗,诸如但丁、歌德、普希金等人的爱情诗。他这个一心想当爱因斯坦的人,从此完全迷恋上了那些至纯、至情、至真的语言。觉得那一行行时而甜蜜,时而忧伤的诗句,就像月光般柔软的琴弦一样,用它特有的弹性应和着他的心声,更像神用梦幻般的手指,抚摸并开启着他懵懂而焦渴的灵魂。渐渐地,他也模仿着它们的样子开始写些分行的文字, 虽然羞涩而稚嫩,却让他从此有了倾诉的载体和宣泄的方式。
  从此以后,他就像瘾君子离不开大烟一样,完全离不开诗歌了。每天要是不读诗,不写几句,就感到格外空虚、失落。后来的两年高中生活,他经历了失恋,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只有在诗里才能得到稍许的缓解,这样的结局,导致了他的学习一落干丈,应届高考时,也只能是名落孙山。刘乐牛的诗集《苦涩的甜蜜》里收录的作品,就是他对青春期的表达,就像 《我的初恋》中表达的那样:“语言被思念敲打得/ 一天比一天粗糙,就连/短短的一句话/也要到月亮上去锉磨……一杯理智一杯冲动/同在胸中,却/各自守着各自的火炉/各自听着各自的呻吟”,把少年苦涩而甜蜜的初恋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第二年,刘乐牛参加补习,毅然放弃了从初中开始就偏向的数理化,选择了文科, 在这一年,他的第一首诗《感谢花朵》发表在地方刊物《六盘山》上,同时自己也考上了一个中专。中专两年,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阅读各种书籍上,同时也写了很多诗,却只有《马》这首,在1996年临毕业时发表在《朔方》杂志上,这也是他首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
  毕业后,刘乐牛被分配到了固原县马渠乡派出所,马渠乡是固原最东边的山区乡,与甘肃的毛井县临界,属于老区地带, 非常偏僻落后。在那儿他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干旱,什么叫赤贫,但那里的人们却异常淳朴,他虽然在那里只呆了半年时间就到了中宁县大战场乡,但那里对他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也使他较为全面地以一个农民儿子的心情,重新理解了生息在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对诗歌的视线,也开始转向了现实,写了一系列有着生存痛感的乡土诗,其中的《羊》、《我的村庄》、《罐罐茶》等约10首都先后发表在1997年的 《固原日报》上,还有少数几首陆续发表在 《黄河文学》上。现在看来,这些诗从艺术水准上来说,虽算不上是好诗,却标志着他开始走出了青春期的个人情绪,也标志着他写作道路的真正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乐牛的诗歌逐渐关注起了现实,这些写实的作品质朴而耐人寻味,如《土炕》:“点燃牛粪/有温馨悠悠飘出/稀释着日子散发的苦味……农民的儿子,在它上面/学会了最初走路的姿势/它的厚实,反版了/人性中最古老的部分/坐入其中,灵魂便回到了家园”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不但用诗意表达了家乡的苦难,也以充满情感的语调,阐释了苦难中的亲情。
  可以说,诗歌情结贯穿了刘乐牛的主要成长历程,诗歌记录了他灵魂中传出来的所有声音,如果把他的诗歌,按时间顺序排了出来,就是他从青涩少年走到现在所踩出来的全部脚印,曲折而艰难、真实而痛苦。他也正是在诗歌光辉的映照下,才得以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完美,达到了心智和人格上的成熟。
  四渐渐成熟的刘乐牛,在我的印象里很勤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与豁达的性情,散发着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魅力。从1993年最初在《六盘山》杂志发表诗歌开始,到近两年频频在《诗刊》这个中国诗歌最高平台上亮相,他先后在包括《诗刊》、《星星诗刊》在内的国内区内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200多首,偶尔也有散文作品见诸报端。对诗歌的理解也从当初对现实的审视慢慢转向心灵与现实的对接。在十多年的写作历程中,面对诗歌界吵吵闹闹的各种流派,他也曾有过很多迷茫,但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诗歌理念的探索和追求。在他看来,只有清洁的文字,才配得上诗歌;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充分地展现在疏密得当的意象里,才称得上一首成功的诗;而一首上乘的好诗,还要尽可能地解读人类可能面临的共同境遇。
  当刘乐牛确立了这样的诗歌理念后,最初探索的一些诗作让朋友们读了很不满意, 为此,我们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一段时间内,他过分追求诗歌的技巧,诗作中流露出过多的人工痕迹,强行注入的理性概念与意象之间显得非常生涩。但是,作品不能重复别人,更不能过多地重复自己,因此他坚决要与以前的写作模式告别。为了有所突破, 他进行了大量阅读,从中汲取营养,渐渐找到了感觉。
  从2004年底开始,刘乐牛的一组又一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他终于从过去的思维禁锢中解脱出来,完成了他的又一次腾越。 作品《黄昏》:“羔羊嘴角残留的乳香/延续着天边最后一线将要退去的浮光/已经升起的月牙,像刀子一样悬在村口//两朵柔软的白云/ 一前一后,一大一小,沿路把寒露添进了黄昏” 。体现了他对诗歌的全新理解和全新理念,一个又一个意象组成的情境和意境,通过启承转合,把读者引进了一种邈远、清冷的美学空间,只可意会而无法言说,空灵而令人远思。尤其是发表于《诗刊》 2005年7月上半月刊版头好诗共享栏目中的《我不想比喻什么》:“那个年代,在一切风中的野菜摇晃着/最瘦的一朵野菜花上/ 依偎着三滴露水,滚来滚去/像眼窝拼命噙着的三滴泪〃在这个异乡的黄昏,我不想比喻什么/我只是想起了把我们养大成人的母亲”。真的不想比喻吗?全诗充满了暗喻和克制的深情,尤其是三颗露珠,让人联想起母亲怀中依偎的三个孩子,对母亲感恩的情感不着一字,却力透诗外。这就是刘乐牛走出低迷之后的诗歌,诗发于情绪而没有终于情绪,那些用意象表达出的疼痛感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好诗。
  在和刘乐牛的交谈中,他说:“以前担心发表不了,现在最担心的是发表的作品流于平庸。”因此,每一首新作,他都会反复品味、 反复修改,直至完全满意了才寄出去。我的感觉中,做人和写诗中渐渐成熟的刘乐牛,出身贫寒的农家,求学不易,岁月的风风雨雨,给了他过多的失望和艰辛。但也正是如此,才有力地促使了他对诗和人生的追求和修炼, 努力在诗歌中,使自己和世界、个性与共性达到融合,用诗的完美,来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正如他在《完石》中最后一段表现的那样:“就是这条裂缝,诞生了我缝补自己的欲望/让我最终,以一朵脆弱/而美丽的花,重新理解了完整的概念” 。
  写到这里,我想象着那个最初迷上诗歌的男孩迎风一路走来的身影。一个把诗歌当作毕生追求的人,我衷心地祝愿他活得完美。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吕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