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作文题多点诗意又何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1174
颗粒名称:
作文题多点诗意又何妨
分类号:
G632.474
摘要:
高考作文命题也只是一道考场命题罢了,何必让它承 •载沉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强加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理想抱负,未必会在考场上收获到思想进步。 自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出炉以来,网上批评之声渐起,大多指责作文题“诗味” 过浓,尤以高考作文“诗意还是失意”最甚。
关键词:
高考
高考作文
作文命题
内容
高考作文命题也只是一道考场命题罢了,何必让它承 •载沉重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感?强加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的理想抱负,未必会在考场上收获到思想进步。
自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出炉以来,网上批评之声渐起,大多指责作文题“诗味” 过浓,尤以高考作文“诗意还是失意”最甚。
其实,作文题多几分诗意有什么不好?过去我们不一直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警戒而打抱不平吗?不一直为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诗情而愧对“诗歌王国”的美称吗?可高考作文多了点诗意,就让有些人忧虑惶恐且不安了。先看看以下这几个题目:江苏卷: “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不错,确实很有诗意;而北京卷“春夜细雨”直接化用诗句则更富有诗情了。然而,高考并不拒绝诗意 !诗意既不排斥真情实感, 也不拒绝思辨灵魂,更不意味着内容上的“假大空”,哪里会因此失去语文作文的风度呢?更何况在考场限制的单位时间里,让题目的诗意触动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写作的情感,不也体现作文命题的人性关怀吗?这样做较之于批评家所谓“社会与人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是显得轻灵了许多, 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感,也未必能在考场上升华生命价值观;况且,针对这些十七八岁涉世未深的青年,用诗歌的意蕴来打动和触发他们去思考,不也能体现作文命题的一点进步吗?作文题目诗意的一小步,考生作文灵动的一大步。
换一个角度看,倘若我们用“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请命”来命高考作文题,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来做文章的评判标准,那么,干巴巴的呼喊可能更让我们瞠目结舌。学生作文中缺失的恐怕不只是内容的空洞,还有最起码的美感缺失。
其实,只要我们放平心态就能体会到,考场作文本身存在许多限制性,这种客观性决定了学生“带着镣铐高蹈舞步”的局限。那么作文题目偏重点灵动和真情,或许能成为解除考生压力的有利因素。打个比方,考场作文题目无非相当于播撒在学生心里的一粒种子,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生根、发芽、长成一束盆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就不错了;因为学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为土壤,用情感为雨露,用思辨做剪刀,使自己的思想内核在这盆土壤中长出一棵好看的盆花,呈现出了个性的魅力。
倘若我们还是一味地举起责任意识的大剪刀,来任意剪杀这一棵棵幼苗,那可是我们场外人的心态出了问题。我想这种思想才是眼下最要不得的。
(据《杂文报》王呈伟/文)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呈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