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成海原农民增收主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10467
颗粒名称: 劳务经济成海原农民增收主角
分类号: F24
摘要: 今年首季,海原县输出劳务4万人,创收 3750万元,劳务经济呈强劲发展的态势。 2006年,该县组织输出劳务10.3万人,创收3.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5%。海原县拥有农业人口 3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0万人以上。劳务输出已成为海原县农民抗旱避灾的重要产业之一。
关键词: 劳务经济 农民增收

内容

本报讯(记者张晓勇实习生王英) 今年首季,海原县输出劳务4万人,创收 3750万元,劳务经济呈强劲发展的态势。 2006年,该县组织输出劳务10.3万人,创收3.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6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5%。
  海原县拥有农业人口 3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0万人以上。
  劳务输出已成为海原县农民抗旱避灾的重要产业之一。海原县县长马力说:“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旱年海原农民的温饱问题,对海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海原县变干旱不利因素为发展劳务产业的有利时机,明确提出把劳务输出作为抗旱救灾、农民增收、富民强县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加大劳务产业工作力度。“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认同的一个硬道理。该县劳务输出连续两年突破10万人(次),两年创劳务收入6亿元以上。
  近年来,海原县和浙江兽王集团、宁夏青龙制管厂、宁夏多维药业、江苏伟祥劳动服务公司、甘肃嘉裕关电厂、甘肃东方物探等区内外集团公司建立了劳务输出合作关系,招收了大量的农民工,并且涌现出了像关桥乡东坡村村民潘永儒一样的致富能人。潘永儒组织40多人赴河北留陆采油站务工,人均月收入近1000元。 近年来,海原县多方筹资建立劳务输出专项基金,加大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技能培训。2006年,全县筹资430万元,建立劳务基地4个,培训3090人,技能鉴定2622人。 今年,该县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现有劳务输出基地,加强对劳务输出宏观管理,选择高收入的地区、行业开辟新的基地;依托职业中学,积极与劳务输出基地进行联合办学,对输出前的劳动力进行必要的技术常识、流动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适用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劳动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制定奖励措施, 鼓励吸引外出务工人员 创业,营造有利于推动劳务输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晓勇
责任者
王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