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前海原西安州城主要建筑简介(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682
颗粒名称: 大地之前海原西安州城主要建筑简介(下)
分类号: K928.7
摘要: 寺庙群1.城隍庙:在老城正街北州府衙门东侧,占地14亩,坐北面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庙会。修双层翘角排楼大门,外面矗立一对铁旗杆,一双护门大石狮,门左挂钟,门右悬鼓。庙院为可容纳近万人看戏的场子,院中心建两层四翘角砖台戏楼,底层是方形化装室,开东西角门进出。二楼是演戏台,南北两边均为台口。台上南、北、中设置三道木插板隔墙,可随需插取。吹南风插南口开北台演出, 刮北风插北口开南台唱戏。如果两个以上戏班或四乡社火比赛轮唱,则插中间, 南北两面都开台演出,观众随趣选台看戏。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城

内容

寺庙群1.城隍庙:在老城正街北州府衙门东侧,占地14亩,坐北面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庙会。修双层翘角排楼大门, 外面矗立一对铁旗杆,一双护门大石狮, 门左挂钟,门右悬鼓。庙院为可容纳近万人看戏的场子,院中心建两层四翘角砖台戏楼,底层是方形化装室,开东西角门进出。二楼是演戏台,南北两边均为台口。台上南、北、中设置三道木插板隔墙,可随需插取。吹南风插南口开北台演出, 刮北风插北口开南台唱戏。如果两个以上戏班或四乡社火比赛轮唱,则插中间, 南北两面都开台演出,观众随趣选台看戏。当年流传一首民谣,将戏楼建筑绝技描绘得淋漓尽致:“正月十五花灯会,城隍庙里唱大戏,庙会还比过年欢,四邻八乡都来看。城隍老爷轮班换,百姓看戏满院转。对台戏两面儿看,哪面好看看哪面。清油挂灯怕吹风,南风大了开北门, 北风大了开南门。牛皮灯影子不怕风,耍线子的师傅怀抱灯,亮了挂在半空中,看你刮东南西北风。”院北建三间城隍大殿,与戏楼、大门成一条中轴线。东西各建侧殿三间,总称隍庙三大殿,均塑神像奉祀。原城隍庙门前挂的大钟民国时期被西安中心学校拉去报时使用,“破四旧”时被打毁。
  2. 泰山庙:在老城东门外,遗址5亩多,仅大殿墙基有四个,水井一眼。东南角为寄古寺,是暂寄亡人灵柩的地方。直到解放后,才慢慢平整为水地耕种了。
  3•先农坛:在泰山庙西侧,两层园塔式建筑,每年春播前、秋收后逢亥日官民同祭天地,祈祝本年粮食丰收,六畜兴旺。
  4.西岳庙:在老城西门外庙滩子上(现砖瓦窑)遗址约5亩,建筑规模似泰山庙。
  5. 风云雷雨坛:在西岳庙南侧,两层园塔楼建筑。春秋逢寅日,官民同赴坛致祭,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让冰雹、雨涝、霜冻、风暴等自然灾害远离人间。
  6. 北岳庙:古城北门夕卜,占地4亩,殿堂遗址不清,碎砖瓦砾成堆,有井一眼,钟楼残存,后逐渐平改为水地耕种。
  7. 厉坛:在北岳庙西院、双层园塔楼建筑,每年清明及寒衣节官民焚纸钱同祭,祈求神灵鬼安,无祸于人间。
  8. 山川社稷坛:在古城中街北三道巷东侧,两层园形塔楼建筑。每年初官民行大礼致祭,祈祝国家政权永固,地方永安,官员们仕途光明,步步高升。
  9. 玉皇阁:在老城三道街小鼓楼上,原供奉一丈高五分厚铁铸玉皇大帝官衣坐像一樽,表面渡铜,铸艺精湛,栩栩如生,堪称老城一绝。大地震也未摇毁,上世纪30年代却被贼人将头像偷去,庙会又塑了泥头像补缺。“破四旧”拆庙时被打毁。上世纪 80年代初,本坊群众集资于原地原样修建二层四洞门砖楼,盖庙塑像奉祀。
  10.马王庙:在正街北文庙西侧,占地4 亩。古西安地区,以牧为主,农业次之,良马成群,牛羊遍山,故好多山场、村庄都建马王(祖)庙祷之。原庙宏伟壮观,香火极盛。 正殿神塌塑三米高三大牧神,正中为马王爷,威武森严;左塑苏武,汉武帝时任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逼降未遂,软禁北海,牧羊19年,结毛归汉,忠感后人,尊为羊祖; 右塑姚离单臂坐像,其人牧牛岀身,力大无穷,东周列国时,断臂刺庆吉,忠烈感人,后人尊为牛王爷。
  原庙大地震摇毁,震后官助民募,集资照样重修。1956年破除迷信打神拆庙时又被毁,1981年坊民再次集资复修,塑像祀神至今。庙中存有一块刻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竹叶诗碑,高144厘米、宽78厘米,厚14厘米。碑正面是两杆竹子,一高一矮,其竹叶是用汉字笔画组成的一首五言绝句:“天生忠孝竹,节义傲风霜;桥梓垂清史,乾坤许并芳。”高竹前三句,矮竹最后一句。并用行书体将此诗写刻在右上角。高竹底部绘有秀石一块,竹杆从石空中长出,秀石两侧画兰草和梅枝作衬托,共同组成一幅竹石梅兰图,容诗画于一体。实为西安州城仅存的镇城之宝。背面碑文剥蚀严重,上半部为正文,下半部分列着十多位指挥、参将、游击将军的官衔姓名。右侧题:“万历二年十二月吉且上郡陈守义立石并撰文。”对该碑,海原县志办副编审刘华有详细考证,据说是为守边阵亡将士王镇(曾任西安州守御千户所千户)和王缙(左府都督佥事)父子“朝廷褒忠”所立。清代及民国时期,此碑一直矗立在马王殿西廊窗前,1956年打神拆庙时,群众将碑搬移到羊圈窑砌隔墙保存。1958年县文化馆作为文物征集。“文革”时推倒做了铺路石。 1969年老城人偷偷拉回仍保存羊圈窑。 1981年复修马王庙后搬置原位。庙上原有拓印竹碑用的木榔头、软毡垫、石砚、墨包、松墨等工具。供本州民众及过往官员、 文人墨客印拓片配对联作中堂壁挂,印完后给庙上化些香火布施即可。民国时本城人李瑞林专门印拓片裱糊后到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销售,每次都印数百上千张。1988年固原博物馆馆长冯汉兴,两次亲临碑前,欲付资移该馆保存, 坊民未允作罢。
  11.岳武穆庙:在老城中鼓楼二楼上, 塑岳飞盔甲站像,两旁站岳云、牛皋持兵器像。
  12.火神庙:在老城三道街南,六道巷西侧。
  13•药王庙:在老城正街北、五道巷西侧。
  14. 子孙宫:在老城正街南、鼓楼街口。
  15. 龙王庙:在老城东门里正街北,坐北面南。占地5亩,因其主宰一方雨露丰欠,故又称方神庙。原有一口大铁钟,高2.5 米,口径2.2米,相传铸钟人铸成后临走时言:“我走后四个时辰(即八小时)你们再打,我走多远,方圆同距离都能听得见。”众人都抱怀疑态度,等待不住,仅两个时辰 (四个小时)就打响了。铸钟人刚走到海原县城就听见钟声,便给人捎话:“你们太心急了,我铸的钟本应方圆80里可闻音,现在只能响40里远了 !”16. 孔庙(文庙):在老城正街北、鼓楼街口,前院三大间为孔圣人庙,后院是公学署。
  17. 土地庙:在老城东门月城子内,坐南面北。
  18•灵官庙:在老城四道街南、八道巷东侧。
  19•三官庙:在老城东南角阁楼上。
  20•关帝庙:在老城二道街北、头道巷西侧。原庙有2米高铁钟一口,解放初拉到西安堡子东城门楼上悬挂,农业社上工、开会等集聚社员时撞鸣。
  21. 雷祖庙:在老城西南角阁楼上。
  22. 老君楼子;在两城隔墙的城门楼子上。
  23.财神庙:在老城三道街南,头道巷西侧。
  24. 大圣殿:在老城二道街北、四道巷东侧。
  25. 武庙:在古城西头中街北演武厅内,与武馆同走一门。
  26. 福神祠:在古城南街北、头道巷东侧。
  27. 虫王庙:在古城北街东北角。
  28.武侯祠:在古城中街北、武庙东侧。
  29•观音殿:在古城中街北、头道巷子西侧。
  30.雷音寺(大佛寺):在老城西门外庙滩子西岳庙西侧。
  31.风神庙:在古城北门外北狱庙西侧。
  32.西塔(原佛教寺院):在老城西头三、四道街中间,八道巷西侧。占地8亩,开东大门,前院建殿阁僧房,后院是练功场, 中间修佛塔。据传清朝时一位园河村的王老先生在此教过私塾,跟踪采访了王东老人,当时已96岁,他说:“是我爷爷,名叫王海熙,皇清秀才,道光年间在西塔开私塾教书多年。小时候告诉我,西塔是宋朝时建的,十三层六角砖塔,塔门上刻的名字记不清了,顶冠宝瓶明珠。原为佛教寺院,有大雄宝殿、藏经阁、住持间等,南北二面对建 20间僧房(学生宿舍),宋朝、 及元代, 一直有很多和尚在此念经修行、习练武功。 大明之后,改成私塾学馆了。”千年沧桑,兴衰更替,雄宏壮观的西安州城,你既是宋王朝卫边的军事重镇,也是 元昊的避暑离宫,元蒙以你为都,立国治民。你亲历了宋夏对峙,金戈铁马,尸横遍野的战争残景,也窥探了马背英雄宠幸没移美女的宫帷温馨,你痛斥李宪焚宫洗劫的罪行,你喜迎豫王建国立都的殊荣。不管是谁执政,你总是天都地区政治、军事、 文化、商贸和农牧经济的中心。不幸的是大地震撕裂了你美丽的面容,但却毁灭不了你千年修练的身形和灵魂。
  (注:大地震前西安州城本为四方城, 作者在请人制图时却制成了长方形,为防止谬误,作者特在此加以更正。 )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克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