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关不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445
颗粒名称: 满园春色关不住
其他题名: 品读中卫农业特色产业
分类号: F323
摘要: 3年前,中卫还在为如何实现山川统筹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3年后,中卫很好地实现了山川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 探寻成功的奥妙,就是市委、市政府从中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特色产业

内容

3年前,中卫还在为如何实现山川统筹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3年后,中卫很好地实现了山川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 探寻成功的奥妙,就是市委、市政府从中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结果——2004年中卫成立地级市以来,在“富农稳市”战略的指导下,充分挖掘现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壮大硒砂瓜、枸杞、鸡禽、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历经3年的发展,这些产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呈现出春色满园的景象。
  借力发力壮大规模就我市而言,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丰富, 但过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并制定了《中卫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在山区,根据山地面积广、光热资源丰富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硒砂瓜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的硒砂瓜产业带; 在城区镇罗、柔远、东园等镇,根据当地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的实际,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在中宁,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在海原,大力发展马铃薯、小茴香等农业特色产业。 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优势,更谈不上效益。 建立和发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建市以来,我市进一步扩大了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使其在产业化进程中跨出了一大步。2004年年底,全市有压砂地30万亩、枸杞13万亩、设施蔬菜4.2万亩。2005年年底,全市有压砂地51万亩、枸杞16.1万亩、设施蔬菜5.7万亩,鸡饲养量达到1321万只,种植马铃薯43万亩。2006年年底,全市压砂地总面积累计达到71.8万亩,枸杞面积累计达到18.9万亩,设施蔬菜面积累计达到8.1万亩,种植马铃薯63万亩、小茴香7.65万亩。 产销对接促农增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副产品总量的增加,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模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成为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难题。(下转第二版)(紧接第一版)2004年农民大面积种植设施蔬菜,但产品销售成了大问题,出现菜贱伤农的现象,结果是增产不增收,农民苦不堪言。 市场无情,前车可鉴。2005年,市委、市政府认真总结了产销对接不到位的惨痛教训,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依靠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思路,通过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多元化经营格局。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155个。 在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带动下,中宁枸杞遍布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东南亚、 北美及欧洲市场,中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地。设施蔬菜产业通过“沙坡头” 品牌化运营,稳定占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市场,积极拓展西南市场,成功打入南京、武汉、杭州等南方市场,销售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并远销俄罗斯、中亚等地。 香山硒砂瓜成功进入深圳沃尔玛、美国山姆会员等高端消费市场,并有望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用品。与此同时,特色产业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明显。2006年,全市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主产区农民来自枸杞产业的现金收入达1496元,比上年增加296元,增长24.6%;蔬菜总产量达到38.3万吨,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实现收入3.81亿元,主产区农民来自设施蔬菜产业的现金收入达到1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4%;硒砂瓜总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干旱带农民户均收入1.71万元,人均种瓜收入达到3285元,直接带动1.46万户、7.61万山区农民受益。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柳应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