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图书馆
中卫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中卫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中卫感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9179
颗粒名称:
中卫感赋
分类号:
I267
摘要:
想到宁夏,眼前总是变幻着大漠、孤烟、战骑、戈壁、长河、牧场等西部特有的景观。进入新的世纪,应战友之约,先后两次来宁夏,住银川,攀贺兰,穿夏陵, 走中卫,时时处处视野辽阔,思绪驰骋;再加上他乡遇故知,更是心潮起伏迭宕、不能自己。尤其中卫,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关键词:
社会纪实
文学作品
内容
想到宁夏,眼前总是变幻着大漠、孤烟、战骑、戈壁、长河、牧场等西部特有的景观。进入新的世纪,应战友之约,先后两次来宁夏,住银川,攀贺兰,穿夏陵, 走中卫,时时处处视野辽阔,思绪驰骋;再加上他乡遇故知,更是心潮起伏迭宕、不能自己。尤其中卫,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穿甘肃的靖远县黑山峡,进入宁夏的中卫,水面宽阔而水流平缓;使得浩瀚无垠的腾格里大沙漠南侵东扰戛然而止,既开创了 “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辉煌历程,又天赐一道神奇的景观:一边是一望无际的碧波千倾;一边是沙海茫茫的起伏金涛。 站在黄河岸边,脚下是一片绿阴覆盖的园林,白杨参天,绿柳垂岸,鸟儿鸣唱,花红李果跃然枝头,黄河之水像一条一望无际的淡黄色的缎带飘然远去。水面上乘羊皮筏子漂流的游客,三人五人一组,顺水而下,欢歌笑语,其乐无穷。古老的水车,演唱着黄河的久远故事;古代的拦河堤坝——白马拉缰,将黄河水一分为二,创造了可以与葛洲坝齐名的水利工程,述说着美丽动人的神话;新修建的腾空而起的黄河大桥, 昭示着黄河母亲欣欣向荣的未来。 举目远眺,黄河对岸苍山如黛,稻田如织,给人一种深邃、茫远、“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觉。回转身来,是飞流直下的大沙坡。天气晴朗时,人从沙坡向下滑,沙坡内便发出一种“嗡……嗡……”的轰鸣,人称“沙坡鸣钟”,此乃中国四大响沙之一。抬头仰望,但见沙山悬若飞瀑,人乘流沙,如从天降,无染尘之忧,有钟鸣之乐。沙坡,是腾格里大沙漠的尽头,举世闻名的“沙坡头”由此而得名。 长河、大漠、群山、绿洲、残碑、旧庙……这是我2003年的暑假首次走进沙坡头的印象。自此,我常想如此的天然景观,过往的文人墨客难道都未曾涉足、 悉心挥毫、留下点什么?去年11月初,当我再次光顾这一神奇的土地,从沙坡乘索道在黄河岸边的绿阴丛中驻足,首次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塑— 这是新近修建的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全身塑像,下方镌刻有他的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当我疑惑不解询问修建这一塑像的初衷时,引我们游览的中卫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玲说:“王维,这位影响深远的边塞大诗人,显然曾经来过这里,不然很难成就这一千古绝唱,描绘岀遐及空阔的边塞画图。”我又问:“'长河落日圆'容易理解, 指的是夕阳西下的黄河,’孤烟’作何解释呢? ”她又答:“'孤烟'指的是狼烟,用狼粪点燃的烟,通常指的是边塞烽火。”看来, 中卫这块地方,曾经是铁戈金马、互为厮杀、你争我夺的战场。 而今,这里早已硝烟殆尽,图画般地呈现出铁龙穿沙,汽笛鸣叫,园林幽静,滴翠流红,黄河滔滔,山岚盈盈,瀚海茫茫,驼铃叮咚,好一派沙山与河流的共存,苍山与绿洲的和谐。然而,“战争”仍在继续,“战火”仍在燃烧,这就是宏谟久远、成效卓著、 享誉世界的治沙工程。 历史上“浮沙没胫、人马惮尽”的沙坡头,流动的沙丘蜿蜒起伏达16公里,最高处离黄河水面180多米,年降水量仅为185.6毫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5倍。这里平均每10个小时就有一次风沙天气,沙子在平缓的沙地上一个昼夜就要前行好几公里。 正所谓:忽复暴风至,沙砾向空卷。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为了还天空一片蔚蓝,还大地一片绿阴,也确保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自1956年始,沙坡头就开始了治沙工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愚公移山,科技领先,终于使沙坡头改变了模样。且看那固沙防风带、灌溉造林带、沙障植物带、麦草阻沙带,中卫人创造了征服大沙漠的人间奇迹。 董部长是个河北老乡,自小跟随父母来到宁夏安家落户。她说,宁夏是她的第二个故乡,是她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领导干部的沃土。据她介绍,在宁夏,在中卫,在人迹罕至、虫鸟不访的沙漠死海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与沙魔争战、格斗、拼杀的志愿者。他们以沙拌米粒为食,抗严寒,斗酷暑, 无私地奉献着智慧、奉献着才华、奉献着青春、也奉献着子孙。他们用常人难以忍受的耐力和血汗铸成了人类征服沙漠的丰碑。
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在那战乱的年代,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在那铁衣、战马、白刃、鲜血的边塞,有多少志士仁人为国家、为民族、为边疆的安定与富庶,用鲜血和生命唱响了大风之歌、正气之歌、献身之歌、胜利者之歌、慷慨悲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边远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富庶民众,又有多少志士仁人在雪域高原、沙漠潮海献出了自己的汗水、热血乃至生命。原中卫固沙林场场长、中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者张宝善,是一个在沙坡头风沙里爬摸滚打近40年的河北汉子,而他临终的嘱咐不是魂归故里,而是要在沙坡头的治沙战场上给自己选出一块墓地,以寿终正寝、桑梓长眠。 我未能见到这位河北老乡的墓冢,更未能直面这一燕赵儿女的音容笑貌。看到的是一望无垠的腾格里,看到的是永无止息、不停流淌的滚滚黄河,看到的是他们共同营造的绿色长廊以及150多种动物、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也真切地悟到了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 告别沙坡头,走出中卫,沿黄河北上回银川,一路之上,再一次游览了三教合一的中卫高庙,意境深远的一百零八塔,以及银川市博大精深的宁夏博物馆,这里所有的寺庙、古建筑和古老的宁夏文化,不但写就着这里民风、民俗和民众的期盼、寄托、追求、向往,也记载着人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相处;而沙坡头的历史与今天,这就是一本抗争、依存与和谐的备忘录,更新、深化、锻造着“大漠孤烟直”的清魂。
(作者为石家庄铁路学院副院长)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久战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