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之悟能激清教育之浊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卫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520020210008582
颗粒名称: 登山之悟能激清教育之浊乎?
分类号: I267
摘要: 2007 年 1 月 24 日的《中卫日报》第三版《登山》一文中这样写道,“45分钟后,我与W走在我们一行的最前面,'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我深深地悟到了。——绮丽黄石寨,巍巍六奇阁,十里画廊,贺龙公园,天女散花……我们两个在每一处都拍照,交流,吟哦,快乐非昨日所能比拟……。
关键词: 教育 生活感悟

内容

2007 年 1 月 24 日的《中卫日报》第三版《登山》一文中这样写道,“45分钟后,我与W走在我们一行的最前面,'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我深深地悟到了。——绮丽黄石寨,巍巍六奇阁,十里画廊,贺龙公园,天女散花……我们两个在每一处都拍照,交流,吟哦,快乐非昨日所能比拟…… 游览结束了,美景留在相片中,而感悟留在思想深处。”我有感而发:思考延续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思考丰富了生活与人生的内容和含义。思考是试金石, 可以让人于如麻生活中作出正确抉择。思考是进步的基石,没有思考,可能每一天都是旧的,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复,一生都可能是有序但无起伏的重复;没有思考, 外星生命的探究,宇宙飞船升天,两极科考探险都将不属于人类……思考是智者的习惯,是常人的武器。有了思考,就有了奋斗进取的人生。思考可以让人扬长避短,思考能让人享登山之乐。思考可以让人不掉队,从而加盟新队列之中开始新境界的攀登。思考可以让人插上腾飞的翅膀而扶摇直上九万里。
  思考是生活的提炼,有感悟才能有思考。一个不实践的人则无感悟,更无从说思考,既使有思,也非“思考”,而是思维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从此意义而言,“力心同劳”方为人生之至境。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树立此教育新理念而成就南开,如今教育体制中心劳而力不劳的现实又很难让人有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这一点让人忧心如焚。当今,唯学习成绩是尊,用人单位逢进必考的机制和教育本身质量考核的内容让人不会思考,即使有,也是机械模仿,逢场作戏,软磨硬泡无创新理念。“呜呼,登山之悟能激清教育之浊乎? ”

知识出处

中卫日报

《中卫日报》

出版地:中卫市

《中卫日报》由中共中卫市委主办,是中共中卫市委机关报,于2005年4月28日创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8。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