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赏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7607
颗粒名称: 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赏析
分类号: J314.3
摘要: 1985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窖子梁唐墓出土了两扇雕刻有“胡旋舞”图案的石刻墓门。每扇门呈长方形,长88cm、宽42.5cm、厚5.4cm,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
关键词: 石雕 石刻

内容

1985年,宁夏盐池县苏步井乡窖子梁唐墓出土了两扇雕刻有“胡旋舞”图案的石刻墓门。每扇门呈长方形,长88cm、宽42.5cm、厚5.4cm,上下有圆柱状榫,两门闭合处各有一孔,出土时有铁锁锁扣。每扇石门正中浅雕一“胡旋舞”男伎。“胡旋舞”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乐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喜爱。“安史之乱”判将安禄山是善跳“胡旋舞”的高手。据《旧唐书·音乐志二》称“胡旋舞”是:“康国乐,二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裤,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云'胡旋'”。以“胡旋舞”为雕刻图案在唐代墓葬中尚属首次。石刻墓门中间雕刻的“胡旋舞”男伎为典型的胡人形象:虬髯卷发,深目高鼻,肩宽腰细,体魄健壮。身着圆领紧身窄袖衫,下着紧腿裙,脚穿长筒皮靴,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随着时而急骤时而舒缓的鼓点,舞者也时而快速旋转时而轻舒长巾,始终不离小圆毯,显示出英武健美的风采和粗犷刚劲的气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胡旋女》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刻画了胡女飞旋跳跃的优美舞姿。“胡旋舞”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相互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我国唐代乐舞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艺术奇葩。今天的新疆舞蹈继承了其旋转如风、动人心魄的优美舞风。石刻“胡旋舞”墓门的发现为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反映出唐代国势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盛况。199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将这两扇石刻墓门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藏宁夏博物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秀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夏盐池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