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轶话二则(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6867
颗粒名称: 名著轶话二则(二)
分类号: H05
摘要: 蒲松龄一生未蟾宫折桂,72岁那年才获得个岁贡生。岁贡生绝不是官衔,只是在秀才中选出,列入今天名之曰“人才库”的国子监,备个虚名而已。 蒲松龄4个儿子,3个中秀才, 可无人中举。他一生困于场屋, 教书谋生,没有闲钱出版《聊斋志异》。书成后,只在亲友间传抄,如今传世的‘铸雪斋抄本“就是几个抄本中的一种。蒲松龄有一孙子叫蒲立德,也只考了个秀才,一生没当上官。只是他继承祖父的《聊斋志异》,可怜无钱。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内容

蒲松龄一生未蟾宫折桂,72岁那年才获得个岁贡生。岁贡生绝不是官衔,只是在秀才中选出,列入今天名之曰“人才库”的国子监,备个虚名而已。蒲松龄4个儿子,3个中秀才,可无人中举。他一生困于场屋,教书谋生,没有闲钱出版《聊斋志异》。书成后,只在亲友间传抄,如今传世的‘铸雪斋抄本“就是几个抄本中的一种。蒲松龄有一孙子叫蒲立德,也只考了个秀才,一生没当上官。只是他继承祖父的《聊斋志异》,可怜无钱,无法实施。他曾寄希望于大户朱家,希望得到资助能够印刷。为此,他写了《书聊斋朱刻卷后》一文。谁知朱家变卦,刻书希望落空。后来,他又把书稿呈送县令,希望公家能出钱刻版,遭到退稿。再后来,又申报到省里,出版之事被省官拖黄了。这样,蒲立德带着遗憾,于乾隆15年(1750年)离开人间。再过16年后,才有书商以青柯亭本印行,距蒲松龄逝世,50年时间过去了。看来,好书多难,古今同理。《聊斋志异》的手稿,现在只存半部。那半部到哪里去了?蒲松龄死后,遗物归其中一支。收藏手稿这一支的后人,闯关东,落户在吉林省西丰县。据说土改时,有一土改干部爱读《聊斋》,张口向蒲家后人借。因涉及到划成分等重大问题,哪敢不借?于是先借走半部,归还后,又借走另半部。之后,借书人离去,半部手稿不知去向。人间就只存半部《聊斋》手稿,悲夫。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