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6864
颗粒名称: “闲”话
分类号: H05
摘要: 历来读书人讲究个“闲”字,希冀生如闲云野鹤,无有世俗的羁绊,旧式读书人无论做官或是经商, 身为外役,往往寄情山水; 若是隐居,则更追求一种闲情逸致。陶渊明深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王摩诘崇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理趣,而比他俩名气小一点的韦应物也独品“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旷味。一部《三国演义》记述了那么一段纷纷扰扰的乱世,更没忘记写上几个诸如崔州平、水镜先生这样的“闲”人。
关键词: 读书人 山林

内容

历来读书人讲究个“闲”字,希冀生如闲云野鹤,无有世俗的羁绊,旧式读书人无论做官或是经商,身为外役,往往寄情山水;若是隐居,则更追求一种闲情逸致。陶渊明深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王摩诘崇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理趣,而比他俩名气小一点的韦应物也独品“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旷味。一部《三国演义》记述了那么一段纷纷扰扰的乱世,更没忘记写上几个诸如崔州平、水镜先生这样的“闲”人。至于近现代的武侠、传奇中常描写到笑傲山林的高人侠士,他们隐荒山、越老店,消消停停,自由自在,自然可视为是文人内心求“闲”的外化。仿佛读书人讲究“闲”字与生俱来。然而,纵观文学史,又有几个读书人讲究得起这个“闲”字呢?事实上,中国历代文人一直都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即使不是来自政治上的重压,也还有伦理道德以及俗世的禁锢。翻翻他们的诗文,我们总感到一股无比寂寞幽远的心境。曹植的《七步诗》历来被视为手足相残、互相挤对的凄凉之作;看过陆游《钗头凤》的人,心头也绝不会轻松,因为他深苦于封建婚恋观的束缚而冲不破;再有一向被认为飘逸风流的唐伯虎,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他其实一天也没有摆脱过人间烟火,他不是慨叹过:“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吗?看来他的所作所为也只是在俗世中的一种喘息罢了。一个“闲”字实在太沉重了。如果仅仅是沉重也还罢了,事实上“闲”士中还有几路伪军。这方面魏晋时期的名士颇为典型。他们似闲非闲:扪虱而谈的风雅显然是一种浅薄的附庸;终老荒林的宁静也只是一种忍痛的孤高-他们的眼睛也还是巴巴地看着身后的。更有打着“闲”的幌子,而走一条“终南捷径”的,“闲”在这里不过是他们追求功名的一种手段而已。究竟什么是“闲”?读书人到底怎样才能气定神闲?这个问题好像玄而又玄,高深莫测。其实按儒家入世的观点看来,“闲”是恻隐之心,“闲”是慈悲之怀,“闲”就是“仁”。高尚的“闲”人不会离开芸芸众生独善其身,他必先忧而后乐,以天下为己任。故此,在岁月的洪流中,像屈原、文天祥、.孙中山,才是主旋律,才是主音符,避世、享受、孤高、手段,决不是“闲”,它们在本质上根本不相容。道家也曾有语云:“大隐隐于市”。对此,余秋雨先生曾有精妙的一段议论:“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文化苦旅》p.88)而我们置身其中的尘世里正是无处没有这样无名的英雄,也许我们走在喧闹的路口迎面而来的苍髯老者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只是我们多是肉眼凡胎,常常擦肩而过罢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