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想新战略谋求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6056
颗粒名称: 相想新战略谋求大发展
分类号: F120
摘要: 建立和发展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措施建立和发展经济核心区必须把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核心区的综合功能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出发,采取多种战略措施。继续强化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内涵和功能,以其“示范”、“辐射”功能带动经济核心区各市县工业小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向高水平发展。二是核心区建设应本着突现银川首府中心城市地位,巩固提高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心集镇的方针,结合各自的优势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分工明确,联动发展。当前应尽快组建由自治区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核心区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全面负责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的审定及协调指导工作制定有关政策、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政策

内容

建立和发展经济核心区的战略措施建立和发展经济核心区必须把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核心区的综合功能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出发,采取多种战略措施。
  1、实施产业升级战略。一要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造优势,突出特色,在核心区培育并形成粮食加工业、肉奶制品、绒毛皮加工、葡萄酿酒、生物制药和水产品果菜业为主的新的优势产业群;依靠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工程推进、政策保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挖掘农业增产增效潜力;配合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化,兴办工业小区,推进乡镇企业战略性调整,完成第二次创业。二是要贯彻“扶优扶强”政策,扶持壮大支柱产业。要加快形成石油天然气、煤炭及深加工、冶金及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特别要发展铝、玉米及奶制品等深加工,发挥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关联带动效应。三是要以青铜峡铝厂、青铜峡造纸厂、吴忠仪表厂、宁夏化工厂、宁夏炼油厂等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群。四是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在各支柱产业、各优势企业中,通过人、财、物、技术信息的聚合,不断催裂出“高、深、新、优、特”产品,以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五要搞好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通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深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不断催生出名牌产品。
  2、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一是要以“三个有利 .于”的标准,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大胆探索,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新途径、新模式;要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塑造最佳开放形象,努力把经济核心区办成扩大开放的窗口和走向世界的大本营。二是精心组织,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要制定出能够更加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贷款高新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优惠政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靠项目牵引,以资产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技术等方式,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要以东西部合作为切入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使核心区成为东西合作的样板。三是要抓好劳务输出,发展旅游业。要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数量,带动劳务、技术、设备、产品出口创汇;扩大劳务输出渠道,通过强化培训,使输出境外的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抓好民族风情、大漠风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把核心区建成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区,以吸引国内外游客;通过营造 文化氛围,以浓郁的民族情调唱好经济开发这出戏,使之成为宣传宁夏的窗口。四是办好各具特色的经济开发区和种类工贸区。继续强化银川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内涵和功能,以其“示范”、“辐射”功能带动经济核心区各市县工业小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向高水平发展。
  3、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加快核心区市场化进程,率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加速、加深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如实行资本金制度、确立国有产权运营主体、调整企业所有制结构、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使核心区绝大部分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要完善市场体系。在核心区培育和形成在西北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产权、科技、金融、劳务和人才市场,并促使其形成一批层次较高、辐射较强、操作规范的大市场体系。三是要改进宏观调控。在政府职能上,要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政府社会经济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分离、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在政府管理方式上,要实现宏观调控,由调控企业转向调控市场,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实物管理转向价值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四是要加快以住房、失业、养老、医疗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以“双十”程为契机,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以“双加”工程、中西部优势工程为契机,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工程,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二要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密度和素质,搞好结构调整。要积极发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学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后续教育,为发展一、二、三产业培养输送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三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善于借“外脑”,以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想。二是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把握好人口总量,搞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三是要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对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和限制开发使用的政策、法规;严格加强对土地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坚决制止滥用耕地、浪费耕地。四是建立有偿开发利用资源和全民保护环境的有效体制。要把资源成本、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按资源特征用再生的难度、周期分类,制定不同的税收、信贷等政策,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效益挂钩,建立起资源的合理使用和良性循环机制。五是要积极开展国民生态教育。要充分利用普及教育、各种传播媒体宣传及多种形式的群众活动,使群众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6.实施城市化战略。当前城市化已成为我国及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应充分利用核心区城市建设已具有相对优势,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有效地实施这一战略:一是按照多元复合城市化的思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充分利用城市的聚集、规模、协作效益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二是核心区建设应本着突现银川首府中心城市地位,巩固提高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心集镇的方针,结合各自的优势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合理规划分工明确,联动发展。三是要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将市场建设、小区建设和小城镇的有序发展纳入城市化战略部署中,加快形成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协作、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农村集约化经济发展,淡化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重视城市外延扩张的同时,更要重视城市内涵质量。在加强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使其经济实力、居民生活质量、社会服务、保障功能、城市文明及环境质量也相应地提高和加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和协调统一。五是拓展城市建设的投资渠道。要在积极争取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尽快着手制定出能够更多地、更有效地调动、吸引国外、区外、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投资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灵活、优惠政策,以保证核心区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现。
  建立和发展经济核心区的几点建议1.认识要统一。认识上的统一是力量的源泉。当前应进一步组织有关专家、部门对建立核心区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可行性深入调研论证的同时,加强宣传疏导工作,以化解一些人、些地区、单位的疑虑,消除各方面的障碍,从而达到全区上下形成共识,坚定信心,通力合作,共同推动这一战略决策顺利贯彻落实。
  2.组织要保证。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新机制,高效率”的目标组建核心区管理机构。当前应尽快组建由自治区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核心区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全面负责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的审定及协调指导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实行核心区信息联网传递;产业分工、协商洽谈等。
  3.方案要科学。科学的方案是建设好核心区的前提。协调领导小组通过组织有关人员到兄弟省市考査,借鉴沿海、特区及内陆开发区的经验;举办有关地市、部门的领导、专家研讨会,就核心区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思路、战略措施进行广泛的讨论,以便尽快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市县及农垦局也应提出相应的配套实施方案。为充分体现核心区优势功能,建议将位于平罗县境内的沙湖旅游区和姚伏镇划入核心区范围。
  4.政策要优惠。核心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威力。要从宁夏民族自治的实际出发,挖掘、制定出含金量高的政策,并使之具有明显的可行效力。建议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竭力向国家争取特殊优惠政策,包括项目、财税、金融、股票、证券、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特殊扶持政策;向国家申请将经济核心区列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或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验区。
  5.关系要协调。建立发展经济核心区是加快宁夏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要打破就经济核心区建设经济核心区的框子,必须贯彻“整体运作,层次带动,分步推进,互相策应”的方针,要在强化核心区内各市县间、各企业间联系协调关系的同时,以其“联动”、“示范”效应,加强银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及南部山区扶贫工程的带动、扶持力度;不断扩大与周边及全国各地的联合协作;从而达到推动全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协调同步。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