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银川晚报》 报纸 |
唯一号: | 310120020220005778 |
颗粒名称: | 扫“毛衣” |
分类号: | I207.4 |
摘要: | 小时候,我常为家里扫“毛衣”。“扫毛衣”,就是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在这样的山上“扫”的。那里的扫帚是用“芨芨”扎的,“芨芨”,我们都叫“席芨”,是一种草,有1米左右长,三四根就有一根筷子那么粗。有一碗口那么粗的一捆儿,就能扎一把扫帚。就因为草虽枯了,但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扫帚“老”了,就很硬,那是一种半打半扫。扫帚不“老”,“打”的功能就无法发挥。这样的“扫”法,就必然要扫出很多土来,这就注定了“毛衣”只能煨炕的命运。要扫,也不容易,一般要扫出篮球场那么大一块地方才能凑够一小背兜。现在,扫“毛衣”的人当然少了,至少,乡乡都通了公路, 要烧煤,也不必非用骆驼驮。 |
关键词: | 毛衣 骆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