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毛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778
颗粒名称: 扫“毛衣”
分类号: I207.4
摘要: 小时候,我常为家里扫“毛衣”。“扫毛衣”,就是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在这样的山上“扫”的。那里的扫帚是用“芨芨”扎的,“芨芨”,我们都叫“席芨”,是一种草,有1米左右长,三四根就有一根筷子那么粗。有一碗口那么粗的一捆儿,就能扎一把扫帚。就因为草虽枯了,但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扫帚“老”了,就很硬,那是一种半打半扫。扫帚不“老”,“打”的功能就无法发挥。这样的“扫”法,就必然要扫出很多土来,这就注定了“毛衣”只能煨炕的命运。要扫,也不容易,一般要扫出篮球场那么大一块地方才能凑够一小背兜。现在,扫“毛衣”的人当然少了,至少,乡乡都通了公路, 要烧煤,也不必非用骆驼驮。
关键词: 毛衣 骆驼

内容

小时候,我常为家里扫“毛衣”。
  “毛衣”,可不是城里人身上穿的衣服,而是山里人煨炕的燃料,是一种小柴、小草夹羊粪蛋、土屑的混和物。本来柴、草和羊粪蛋都是可以进灶膛的,但由于混进了大量的土屑,烧锅不起焰,所以只好也正好用来煨炕。 西海固的山穷,外面不长草,里面也不藏东西,山底下没有埋金子、银子不说了,连煤都没有。
  解放前,极少数的阔人家也有烧煤的,但那要出了名的“大”富汉才行,一般的中小富汉都烧不起,穷农民家就更不用想了。“大”富汉的“烧”,也只限于冬天烤火,而且不是人人能烤,家里老太爷的房里生个火盆,那就是了不得的享受了。没有公路,煤自然不是汽车运,用的是骆驼驮。骆驼驮, 所以一般的人家想都不用想。他们烧饭用的是柴禾(粮食的秸秆及山里的蒿草)和牛羊粪(反刍动物的粪,算是粪中的上品,进得灶膛),取暖煨炕则用驴、马粪(粪中下品,只能煨炕,进不得灶膛,不足部分则辅之以“毛衣”。
  我记事时,已是50年代初,我的家乡所在的海原县还没有公路,所以烧煤仍然是比较奢侈的活动。我家乡那一带自然也就没有这种享受。所以,扫“毛衣”也就成了一般人家经常性的活动。
  “毛衣”是从山上扫来的。一个“扫”字道出了此项活动的艰难。西海固的山,远看光秃秃的,好像什么都没有,走近了看,能发现还有墨水瓶儿大小的草丛,一丛一丛的,孤独地保持着它们身体好几倍的距离,仿佛怕太靠近了挤。这一保持距离,再加上草太小,十分之六七的地皮都裸露着,稍远点,就只能看到土地的黄,而看不到小草的绿。这种小草, 羊还可以掐上,牛就没有办法了。注意西海固人的语言,他们把羊吃草不叫“吃”,叫“掐”!不是他们故意要和别人说得不同,而是那里的草实在太小了,不用“掐”字,就没法儿准确地形容那种艰难状态。
  “扫毛衣”,就是每年的深秋初冬时节在这样的山上“扫”的。那时节,草死了,叶儿枯了,才“扫”得下来。而要“扫”,工具也有要求,一般都用老扫帚。那里的扫帚是用“芨芨”扎的,“芨芨”,我们都叫“席芨”,是一种草,有1米左右长,三四根就有一根筷子那么粗。有一碗口那么粗的一捆儿,就能扎一把扫帚。为什么要用“老”扫帚?就因为草虽枯了,但也“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扫帚“老”了,就很硬,那是一种半打半扫。扫帚不“老”,“打”的功能就无法发挥。这样的“扫”法,就必然要扫出很多土来,这就注定了“毛衣”只能煨炕的命运。要扫,也不容易,一般要扫出篮球场那么大一块地方才能凑够一小背兜。 现在,扫“毛衣”的人当然少了,至少,乡乡都通了公路, 要烧煤,也不必非用骆驼驮。1995年我回了趟家,村里许多人家不仅烧煤,连手拉的风箱都改了用电的鼓风机,还说:“现在,都不会拉风箱了。”“都不会”的“都”,大约还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全部”,但很有一些人不拉风箱了 ,则肯定是事实。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