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四个“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712
颗粒名称: 我的四个“家”
分类号: I207.6
摘要: 相识了 8年的我们准备结婚的时候,却因无房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争吵。拿着两本红色的结婚证书,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安身,那时的懊丧,后悔和无助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说什么都不管用了, 重要的是找房子。
关键词: 房子 单位

内容

相识了8年的我们准备结婚的时候,却因无房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争吵。拿着两本红色的结婚证书,却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安身,那时的懊丧,后悔和无助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说什么都不管用了,重要的是找房子。一年后,在看到单位分房实在无望的情况下,我们在亲戚的帮助下借到了一间14平方米的办公室作新房。就在离举行婚礼的日子还有15天的时候,我们被通知搬“家”,原因是此处要拆。当时的我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请柬已经发出,酒席也已订好,我怎么办呢?我往哪儿搬呢?气愤的我一面在咒骂丈夫的无能,一面在伤心自己的倒霉。然而,好心的亲戚已为我们想好了去处,我们搬到了亲戚新分配的住房,78平方米,那时的感觉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好像一下子从十八层地狱走到了天堂。匆忙清扫完新房,我们的婚礼如期举行了,新房虽显空荡却也透着几丝大气,我们的小日子从这里开始了。可是,好景不长,半年后,我终于无法忍受亲戚整日“好心”的打扰和挑剔搬家了。我含着眼泪在寒风中整整奔波了两天,租到了一处市区内的房子,六楼、40多平方米。房东同情我的境遇,只象征性地收了些房钱,同时提出希望我给他帮点忙儿,可我却终因能力有限没有实现她的愿望。一年后,房期到了,房东委婉地提出要我搬出,我痛快地答应了,我已经很感激房东让我过了一年平静的日子,再说多搬一次又如何呢?1996年,我们搬到了现在居住的这栋小楼,也就是我的“第四个家”,这是丈夫单位一栋废弃的办公楼,一楼是锅炉房和浴室,二楼是库房和水房,三楼就是我们现在的家了,左邻右舍各一户,我们住在中间。打开房门的那一霎,望着头顶“滋滋”作响的灯管和满墙的蜘蛛网和小小的仅有7平方米的空间时,我有点忍不住了,无声的泪水哗哗地流淌,我在扪心自问:“偌大的世界,难道我们的生存空间就只有7平方米吗?”我想起了我读过的一首诗“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还是七步”,而我现在从门到窗子仅有三步……然而,不管怎样地伤心和埋怨,我必须得搬进来,为了安宁,也为了节钱,我必须住进这7平方米的小屋。搬来后,困难接踵而至,没有做饭的地方就在露天走廊里搭一条木板,插上电炉子,油、盐、酱、醋都放在窗台上,任凭风吹雨打。夏天和秋天还好过,天黑得晚,炒菜的油烟也会随风而散,到了冬天和春天日子就难熬了,凛冽的西北风夹杂着沙土,饭菜吃起来总是牙碜。最可怕的是冬天,天黑得早,等下了班,回到家人站在黑漆漆的露天里,连窗台上的油、盐、酱、醋都看不清。一天下午,单位的锅炉房卸煤,我下班后看到炉台上满是黑灰,锅沿上也是,还有半锅撒着煤灰的剩菜……最糟糕的是楼上没有厕所,每次上厕所得一路小跑去办公楼,时间长了嫌麻烦,只得慢慢改变自己的生物钟,因为房子,一切都得改变。无房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逼迫我体验了很多,我多么盼望有一个属于我的宽敞明亮的小家,重新编织生活的浪漫和梦想。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