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粽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569
颗粒名称: 端午时节话粽子
分类号: I056
摘要: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大人这天要饮雄黄酒(就是许仙让白娘子喝了现出原形的那种酒),在小孩的额上要用雄黄蘸酒或水写一个“王”字(王者,老虎的象征);幼儿脚上还穿着绣有虎头的布鞋,身上挂着一长串用丝线缠绕的粽子, 以驱邪消灾。最热闹的是那江上的龙舟竞渡,那是青春的活力,那是欢乐的海洋,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力与美。端午节就是这样把文化、娱乐。
关键词: 粽子 端午节

内容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吃粽子。有的地方,大人这天要饮雄黄酒(就是许仙让白娘子喝了现出原形的那种酒),在小孩的额上要用雄黄蘸酒或水写一个“王”字(王者,老虎的象征);幼儿脚上还穿着绣有虎头的布鞋,身上挂着一长串用丝线缠绕的粽子,以驱邪消灾。最热闹的是那江上的龙舟竞渡,那是青春的活力,那是欢乐的海洋,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力与美。端午节就是这样把文化、娱乐、体育和美食自然而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民以食为天,端午节唱主角的当然是粽子。粽子始于何时,谁拥有发明权,已无从査考。最早传说是,公元前278年,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遭谗放逐,投江以明心志,人们怀着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把粽子投进汨罗江,让鲛龙吃了不要伤害屈原。至于有文字记载的,则见之于东汉末年应劭著《风俗演义》,晋周处著《风土记》、宋代的《岁时杂记》、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书。中国的节日,往往与农时有着密切联系,像中秋节与欢庆金秋丰收有关;端午节前后正是水稻收割和冬小麦成熟的季节,端午节表达了百姓对农业丰收的祝贺和欢乐心情,又是筈叶生长旺季,用箸叶包裹糯米煮熟后清香扑鼻,美味可口,粽子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棕子有风情万种,就其形状而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还有九子粽(一大带八小)等。苏帮粽子四角而细长;宁帮粽子为三角形,包裹结实;广帮粽子正面方形,后角尖形似锥子;嘉兴粽子四角矮胖呈方形,另有独角尖,不用绳子扎裹的苏北粽子。千姿百态,叫人看了赏心悦目。就其内容而言,粽子有馅大约始于宋代,明、清以来,愈益丰富,到了现代,由于商业竞争,更是花样翻新,名品迭出。北方一般喜食枣粽,像北京的江米小枣粽。南方则因地而异,各具特色。广式粽子,除传统的鲜肉、豆沙外,还有叉烧、鸡肉、火腿、蛋黄等;苏式粽子有枣泥、夹沙、鲜肉等。此外,像苏北的咸蛋粽、安徽的绿豆火腿粽、潮州的双拼粽、台湾的“八宝粽”……琳琅满目,大快朵颐。以名品粽子闻名全国的老字号,上海有杏花楼、乔家珊、王家沙、嘉兴粽子店,嘉兴有五芳斋;湖州有诸老大。近年每到端午节就要有一场粽子大战,除了在报上做广告外,还改革包装,争奇斗艳。有趣的是每天夜晚,上海街头就会有小贩叫卖;“火腿粽子,桂花赤豆汤”,音调婉转,吊人胃口。今年是闰五月,有两个端午节,喜欢吃粽子的朋友,可不要错过机会。不过煮粽子要掌握火候,就是要大火煮,小火煨,冷却以后再出锅。这样粽子滑爽易剥,不会造成江米粘在筈叶上下不来。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