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485
颗粒名称: 胡平(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
分类号: K815
摘要: 《一朝县令》的结尾我不太满意,曹兀龙等人下场的交待太简略了,已经写了60万字了,何不再写得更生活化一些呢?但总的说,这本书我很喜欢。他写出了生活的常态,不管是“文革”时的生活,还是现实生活,它是稳定的常态的生活,而许多写“文革”的都是写非常态的非常事件,过于戏剧性,过于浪漫。这部作品是作者1987年写的,我很惊讶,在那时就有这么平和的心态写“文革”,说明作者很有眼力。
关键词: 专家 文学评论

内容

《一朝县令》的结尾我不太满意,曹兀龙等人下场的交待太简略了,已经写了60万字了,何不再写得更生活化一些呢?但总的说,这本书我很喜欢。他写出了生活的常态,不管是“文革”时的生活,还是现实生活,它是稳定的常态的生活,而许多写“文革”的都是写非常态的非常事件,过于戏剧性,过于浪漫。这部作品是作者1987年写的,我很惊讶,在那时就有这么平和的心态写“文革”,说明作者很有眼力。作者把握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确实是令人钦佩的。
  《一朝县令》的成功,使我们看到,写“文革”,同样可以写出不正常环境中的正常生活,他这里写出的基层的官场的情况直到现在还在发生作用。写小说,既要从正常中发现不正常,也要善于从不正常中发现正常。小说的叙述态度很棒,像怪味豆腐,味儿很怪,但此书的文体,还不是故意追求这种语言的地方特色,不是像赵树理的作品那样带着欣赏的态度着重渲染那种土语的效果;而《一朝县令》的作者对土语本身含有一种批判态度。它的许多小标题也是很棒的,如“树起了一个杆杆”、“发现了一个苗子”,很土,很中性,没有特别制造那种滑稽、幽默,很正。还有比如“应变“出击”,很普通,很朴素,没有那种哗众取宠、不为己胜的叙事态度。所以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分量的确很厚。蔡公提的问题我也同意,作品要是能够在观照生活上再多下一些功夫,能明确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就会更好,因为艺术毕竟是要教我们怎么看待生活,不仅仅是展示生活。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