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华二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413
颗粒名称: 游金华二洞
分类号: K92
摘要: 上初中语文课时,我便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因此,最近到了金华,非去这两个洞不可。
关键词: 中国地理 洞穴

内容

上初中语文课时,我便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因此,最近到了金华,非去这两个洞不可。本当叶翁对这两个洞已作了详尽的描述,无须再赘笔,但时过境迁,40多年时间过去了,这两个洞尽管是自然景物,但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所以,还是写上了几句。金华的两个岩洞,叫双龙洞和冰壶洞。驱车出金华市区往北行,约5公里到了一个名叫罗店的小镇,尔后,上北山,盘旋而上,再行约5公里,便到了双龙洞口。洞分外洞和内洞。外洞正像叶翁所写的,相当大,“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那日正好是星期天,游人特别多,为游人服务的人也不少,出租相机卖胶卷的,出售当地特产火腿、佛手的,设摊供应茶水小吃的… 应有尽有,好一派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景象。最拥挤的地方是进内洞的渡口。说是渡口,要过的空间仅是一个岩石孔隙而已,一只只能仰卧两个人的小船在忙碌着。当年,叶翁进内洞时,船两头拴着绳子,由内、外洞里的人往里、往外拉绳子。如今,船的两头系着钢丝绳,工作人员用电动按钮控制进出。那个孔隙的高度很低,肚子大一点的人仰卧在船上,吸着大气,作着收腹的动作。孔隙的长度为10多米,我卧在船上,抬眼仰望,只觉得石头离自己的鼻尖和额头很近很近,几乎快碰着了,同时感到石头快要压下来了。好在行驶只数秒钟,船便到岸了。进得内洞,与当年叶翁游洞时不打汽油灯则眼前一团漆黑的情景迥然不同,只见彩灯四射,各种形状的石钟乳和石笋熠熠生辉惟妙惟肖。在导游小姐的指点下,洞口顶上蜿转着的黄龙和青龙首先映入眼帘。在双龙的对面是“将军腿”,据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将军和当地民众一起进了洞,突然,洞顶岩石塌下来,将军为救大家,奋力举手托住岩石,大家幸免于难,将军终因体力不支,陷入了岩层,只剩下一双穿着靴子的双腿直立着。洞中其他石景,诸如“青蛙偷寿桃”、“乌龟弃甲”、“龙王摆宴”等等,也都十分逼真、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浏览了足有半个小时。此时,欲去冰壶洞,放在当年叶翁游洞时,则要乘小船返回外洞,再上山登三四百级石阶。现在,双龙洞与冰壶洞已由人工开凿通,走了几百米的隧道后,便进冰壶洞了。
  攀梯拾级而上,忽闻水声大作,只见一挂瀑布从石隙中吐出来,上狭下宽,约有二十来米高,游人纷纷在这里留影。再拾级而上,只听得水声更大,好像整个洞里都充满着“轰轰”的声音,但见一道比刚才更宽更高的瀑布顺着洞口射进来的光亮,飞珠溅玉,直泻下来,落差足有三四十米,瀑布边矗立着一块写有“全国最大溶洞瀑布”字样的大牌子,游人忙不迭地又打开了照相机。导游小姐在这里的解说与叶翁在文中所写的工友所述相同。抬头仰眺,“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洞中除了瀑布,“百鸟朝凤”、“荷花宝塔”、“大佛手”等石景也都值得—览。再拾级而上走一阵,便出洞了,这里正是当年叶翁进洞的地方。洞外有一亭子,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上所镌“冰壶洞”三字煞是苍劲有力,走近一看,知是郭沫若先生1964年来洞时所题。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志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