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小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264
颗粒名称: 火铳小史
分类号: TJ45
摘要: 火铳,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火药燃烧时瞬间产生的巨大的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一种管形火器。火铳最早产生于南宋时期,当时是用巨竹制成,称为突火枪。到了元代出现了用铜制成的火铳。到了明代,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北方蒙古贵族的频繁侵扰,明代的火铳制造达到了鼎盛时期。火铳口径大小不一,最初都称为铳,后来口径较大者改称为炮,口径较小者仍称为铳或枪了。
关键词: 火药 火铳

内容

火铳,是中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火药燃烧时瞬间产生的巨大的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一种管形火器。火铳最早产生于南宋时期,当时是用巨竹制成,称为突火枪。到了元代出现了用铜制成的火铳。到了明代,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北方蒙古贵族的频繁侵扰,明代的火铳制造达到了鼎盛时期。火铳口径大小不一,最初都称为铳,后来口径较大者改称为炮,口径较小者仍称为铳或枪了。火铳在古代,被视为“神器”其制造和使用也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元代和明洪武初年制造的火铳均选择“吉日”制造,这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火铳的敬畏心,在明朝初年,除选择“吉日”制造火铳外,还将火铳制造权收归中央而不允许各地自己制造。只是到了正统年间,由于明帝国国势衰弱,外族频繁攻扰,明朝廷才不得已将火铳制造权下放给各边镇。在朝廷允许各边镇自己制造火铳后,宁夏(今银川)就成为第一个自己制造火铳的边镇,并在以后的火铳制造中对火铳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世界火器装备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987年,电影《红高粱》剧组在银川镇北堡拍摄时出土火铳一支,上刻铭文“德字壹仟伍佰伍拾叁号,重七斤壹两。”火铳形制规整表面光洁,通体无锈,显示出较高的铸造工艺。火铳的发明,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从火铳发明到15世纪末期,中国的火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古代的科技在应用技术上发展较快,但理论和实验的发展却很慢,往往只是一种经验性的东西,不能在理论上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总结而研究出更深层的产品来。火铳的发展也是这样,自发明后即停滞不前,有的火铳甚至百年一贯制。在明代,虽然火铳生产数量巨大,制作精良,但在性能结构上却没有本质的改进,因此,到了16世纪初叶,中国的火铳与西方相比,已有了明显的差距,西方先进的火绳枪和佛朗机铳,红夷炮等先后传入中国,自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九月起,明廷开始仿造佛朗机铳,中国的火铳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