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歌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259
颗粒名称: 泥土的歌吟
分类号: I207.39
摘要: 在我们乡下,有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曲艺,比如道情、坐唱、花儿。童年时代,听到最多的,大概就是花儿了。那时节人心宽,每到上工时候,铃声响过,乡亲们走出低旧的院落,人群涌向田野,眼界儿猛一宽,顿时心清神静。看那麦苗儿在微风里徐徐滚动,麻雀子飞来飞去溜得正欢,阳光普照,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就只有绿色的舞蹈,只有泥土的清新与百花的香味了,耐不住的喉咙就来劲,三姐唱一曲马五哥与朶豆妹。
关键词: 曲艺 文化

内容

在我们乡下,有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曲艺,比如道情、坐唱、花儿。童年时代,听到最多的,大概就是花儿了。那时节人心宽,每到上工时候,铃声响过,乡亲们走出低旧的院落,人群涌向田野,眼界儿猛一宽,顿时心清神静。看那麦苗儿在微风里徐徐滚动,麻雀子飞来飞去溜得正欢,阳光普照,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就只有绿色的舞蹈,只有泥土的清新与百花的香味了,耐不住的喉咙就来劲,三姐唱一曲马五哥与朶豆妹,胖婶接一段货郎子,格格的笑声荡满了田野。几里宽的庄稼地,一泻而下的歌声注入了每个人的心里,这里一曲唱罢,那边新调又起,玩笑与粗话并存,打闹与传情共有,那欢乐就在这飘香的春风里,荡漾得无边无际。我们这些娃儿,拖着鼻涕,在厚厚的麦子上打滚,学大人们唱:“马五呀阿哥地好心肠,花蓝蓝手绢里包冰糖,一疙瘩冰糖我吃下呀,相思病害在了我身上呀。”隔壁的老丫头还摆个刘三姐的架势拖长了声音唱:“货郎子哥呀货郎子哥,你把你地担担往下放,不买你地针来不买你地线,单买你地扑粉擦脸蛋。”道情与坐唱是老人们十分喜爱的。拉着二胡,敲着锣,一唱一和,一问一答,轻松幽默,或演绎故事,或惹笑逗乐,又像小品,又像相声。每年冬季,年关将近,乡亲们总要搭台子,拉班子,红火上一阵。唱的人风趣快活,听的人眉开眼笑,其热闹劲胜过了高跷锣鼓,龙灯社火。每当台子搭好,乐声响起,四邻八村的叔伯兄弟们就来了。姑娘们穿红戴绿,朴素得像一朵苦菜花,小伙子大棉袄皮帽子,憨实得像个土坷垃。老爷爷老奶奶顾不上腊月的风寒,双手揣在袖筒里,没牙的嘴瘪得难过,厚厚的雪阻不住,凛冽的风阻不住。向阳的南墙根下,一群旧衣烂衫的农人围得那么紧凑,笑得那么甘甜。骑在墙头上的,蹲在树杈上的,嗑瓜子谎闲话,娃娃们打老牛弹珠子,小伙子忙里偷闲瞅一眼姑娘堆里,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是谁。那边回头一笑,心灵的线线就接上了,台上唱假戏,台下演真情,一不小心,把瓜子皮当冰糖咽下去了,惹得周围一阵哄笑。戏是土戏,话是土话,听起来就是那么的亲切,那么地贴心窝儿。乡下的曲艺,和我的乡亲们一样,土生土长在泥土上,没有半点虚伪,不掺丝毫的交易,那野性的吼唱和粗俗的语言就如同黄土坡上的沙枣树,粗糙的枝杆弯曲的条,但开出的花一样的芬芳,一样的醉人我真羡慕那时候人的乐观,仿佛吃饱肚子就是世上最美的事了。如今钱也有了粮也有了,可烦心的事也多了,回到田野上,再没有那种百人齐唱的乐趣与壮观了,到底是乡亲们抛弃了这朵野花,还是它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情趣了?远离了方言与泥土,远离了民间的一切,我们还言什么美?谈什么艺术?不久前的一次征文颁奖晚会上,主办者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其中有一段坐唱叫“说白字”。连篇的土话构成了幽默的源泉,听起来是那么悦耳动人,煦风扑面。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春天的田野,滚滚的麦浪,辽阔的天空,略带腥气的土味。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亲切。我的乡音、乡情、乡韵,随着这一画面一齐浮现出来,那一阵热闹喧哗,那一种坦荡舒心,都成为记忆深处的—抹痕迹了。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