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的源流(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163
颗粒名称: 中国古代瓷器的源流(上)
分类号: TQ174.72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瓷器,是指以高岭土或以粘土配加适量的长石、石英(或瓷石)为原料,制坯、施釉后,在1200℃至1300℃室温下烧成的器物。
关键词: 瓷器 制作

内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瓷器,是指以高岭土或以粘土配加适量的长石、石英(或瓷石)为原料,制坯、施釉后,在1200℃至1300℃室温下烧成的器物。胎体质密坚硬,不吸水,釉色透莹,敲击发音清脆是成熟期瓷器的特征。
  近代考古学资料证明,早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我国就已经有了原始瓷器。在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黄坡盘龙城、河南安阳殷墟和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和益都以及江西清江吴城等不同时期的商代遗址和墓葬中,均出土有原始瓷。不过,这一时期的原始瓷器,选用的是氧化铝含量髙而氧化铁含量低的瓷土制胎,施青或青绿色石灰釉。总的来说,用料不精,工艺粗糙,釉层厚薄不匀易脱落,烧成温度力1200℃左右,与后代瓷器生产成熟期生产的瓷器相差很大,故被称之为“原始瓷器”。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更为普遍,迄今在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和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的西周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发现。西周的原始瓷器比起商代的原始瓷器有了明显的进步。东汉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时出现了符合成熟瓷器基本烧制标准的青釉瓷,有关专家对在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址出土的东汉晩期斜方格纹青瓷疊的测试,证明该瓷器的瓷胎已烧结,显气孔率为0.62%,吸水率为0.28%,烧成温度达1300±20℃,胎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因而青釉色泽纯正,釉层增厚,略具开片,透明光泽,无流釉现象。此时烧制的黑釉瓷,虽然在胎釉质量和制作工艺上都逊色于青釉瓷,但也已进入了瓷器的成熟期。东汉时期,由于对制瓷原料的精选,胎釉配方的调正,制瓷工具的改进和窑炉结构的改造,使瓷器的烧制技术和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因而,出现了中国原始瓷器向成熟期瓷器的飞跃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在各窑之中,以浙江越窑的青瓷质量为最高,胎呈灰白色,质密釉匀。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浙江温州的瓯窑和金华的婺州窑所产青瓷,亦各具特色。这一时期的江浙一带,仍采用龙窑,而北方地区则采用馒头窑。在制作技术和成型工艺上,普遍采用了轮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多种方法。这一时期生产的大型莲花尊、鸡首壶、狮形烛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种人物、动动物瓷俑等,均反映出青的制作技术和成型工艺水平的极大进步。西晋时婺州窑为了使瓷胎表面更加光润,还应用了化妆土,同时在青瓷上还出现了饰褐色点彩和彩绘的新工艺。东晋浙江德清窑的黑釉瓷,色泽光亮,近似漆器。北朝晚期,北方出现了白釉瓷,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色呈乳浊淡青色,反映了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隋唐五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制瓷成就,在瓷器烧制技法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漆器和青铜容器的使用逐渐衰落,使瓷器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器型的种类也日超增多。青、白二瓷成为隋唐五代瓷器生产上的两大主流。在诸多的瓷窑之中,青瓷仍以浙江越窑烧造精良为之最。吴越钱氏盛烧贡器,使越瓷装饰丰富多彩,光耀夺目。白釉瓷器自南北朝萌芽,至隋朝已逐渐成熟,到唐代河北邢窑与定窑烧制的白瓷显露头角,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流行瓷器。除了青、白瓷外,唐代烧制的黑釉瓷也比东晋德清窑所烧黑釉瓷器又有新的进步,大块的斑点装饰和釉下彩的创烧,是瓷器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