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亦见师生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5073
颗粒名称: 序跋亦见师生情
分类号: I207.6
摘要: “五四”运动以后,有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那就是教师为学生的作品写跋,既体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又为文坛留下佳话。
关键词: 序跋 师生情

内容

请名人为未名人写序跋,古已有之。因名人之名,使未名人得名,书籍得以流传,序跋之功不可没。蒲松龄写成《聊斋志异》后,不是也想办法请当时名人王渔洋为其《聊斋》题写了“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
  “五四”运动以后,有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那就是教师为学生的作品写跋,既体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又为文坛留下佳话。我这里所说的师生,既包括那些授业于先生的学子,也包括那些对先生执学生礼的文学青年。 翻开《鲁迅全集》,就会发现鲁迅为萧红、萧军、•叶紫、白莽、孙用等青年作家写的序跋文。这些序跋文写得那么深情,既肯定了他们的文学成就,也指出其不足,足见鲁迅对年轻一代的爱之深,期望之切。读了鲁迅为萧红《生死场》写的序之后,我是那样的神往,我知道了有_个被文坛泰斗欣赏的东北女作家萧红;而萧红那凄苦的一生又引起了一个青年学生欲读《生死场》的热情。那时正是“文革”的中期吧,学校图书馆被造反派砸开,书籍流入学生手中。待我在故乡养病之后返回学校时,学校图书早已荡然无存,心中甚是凄然。一次,清扫垃圾在楼道中发现一本土纸印刷的小书,拾起一看,正是我要找的《生死场》。这是1947年由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在不被人注意时,我躲在校园的小树林中读完了它。“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序言中的评语,帮我加深对萧红这部作品的理解”"以后,我又从《茅盾文集》中读到茅盾为萧红《呼兰河传》写的序文。《呼兰河传》是一部什么样的“叙事诗”,什么样的多彩的“风土画”,又是一串什么样的“凄婉歌谣”?《呼兰河传》应是萧红的又一部代表作,茅盾为其写序时,萧红已逝去5年多了。我又开始寻找《呼兰河传》了。这一寻,就寻了10多年。直到1980年,我才读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的《呼兰河传》。应该感谢鲁迅与茅盾,是他们的序文,告诉后人,不要忘记东北大地上走出的杰出女儿 ——萧红。 周作人在大学教书多年,弟子满天下,但周作人为其写序跋文者又有几人?有此殊荣的恐怕只有俞平伯和废名两人。他们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是周作人的入室弟子。俞平伯的《杂拌儿》和《燕知草》的跋语,《杂拌儿之二》和《古槐梦遇》的序言均出于周作人的笔下。废名的主要作品有6部,即《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和《谈新诗》。这6部书的序跋都是周作人所作,时间跨度有20年,一个作家一生的主要作品均由另一个著名作家写序跋,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一个特例。俞平伯和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名并不显赫,但都是有自己特色的作家。他们的散文、小说都有着耐人咀嚼的涩味儿。尤其是废名的小说,有着唐人绝句的意境。解放以后,周作人在文坛上消失T,他的学生俞平伯和废名的作品也出得极少,官方有意让中国的年轻一代忘掉他们。然而,历史又是无情的,越是被文坛抛弃的作品,往往会是真正的杰作。 我曾按照周的序跋文的线索,寻找过俞平伯和废名的书,但收获甚微,难见全璧。任何时候,这两人的作品都不会大红大紫,他们是寂寞的,但不会没有知音。 香港诗人何达曾是朱自清的学生,何达的第一部诗集《我们开会》就是朱自清写的序言。 事隔32年后,何达再出诗集《长跑者之歌》时,序文则是由一个21岁的文学青年潘金英所作。无名者为有名者作序,并不多见,也可看作是由请先生作序到请学生作序的心路历程吧。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